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卖  马
              严晓歌
                  队里的那匹枣红马老了,乡亲们开会商议决定卖掉。
                  队长对饲养员存善老汉说,你去吧,你懂行情。
                  善老汉点点头。
                  队长又交给存善老汉三百元钱,说,这是咱队里的全部家当,卖了枣红马,加上这钱,再买一匹小马驹,明年秋上种麦用。
                  存善老汉珍重地接过队长递来的钱,又使劲点了点头。
                  卖马要去离村七十里的漯河市牛马行。存善老汉用一块红布把三百元钱包了又包,然后让老伴把自己的破棉袄里子撕开一道缝,把钱塞进去,再让老伴用针线密密缝严实摸摸,才放心地咧开缺牙的老嘴笑笑。
                  天擦黑的时候,存善老汉用儿子上学的布书包背了一天吃的窝窝头,牵着枣红马上路了。队长一直送他出村,还不住地叮嘱。
                  存善老汉紧走慢赶,在夜风凛冽的初冬时节竞走出一身如细雨沐浴的热汗。鸡叫的时候,存善老汉走过铁路,到了漯河市。他停下来望望东方的天,一片漆黑,离天亮尚早,这时存善老汉才突然感到又累又困。他想天亮了牛马行才有人,就靠着一根电线杆蹲下来,手里紧紧攥着马缰绳。枣红马依恋地偎在他身旁。不知不觉地,存善老汉进入了梦乡,鼾声大作。不远处的铁路是京广线,南来北往的火车繁忙。一列火车长鸣着,尖啸的汽笛进站,惊吓了枣红马。枣红马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劳作,没有听过这怪声音,它一惊,挣脱存善老汉手中的缰绳,哒哒哒地跑了。等到存善老汉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他感觉到手中空空的,睁眼不见了枣红马。存善老汉大吃一惊,本来已经晾干的汗又泉涌一样冒出来。他站起来急急忙忙奔向牛马行。到了牛马行,那里早已熙熙攘攘,存善老汉像一条泥鳅在里面穿行,寻找枣红马,牛马行没有枣红马。存善老汉出了牛马行,在漯河市如丝织般的街巷走,逢人便乞求似的询问:“你看见一匹枣红马了吗?”然而得到的都是失望的回答。
                  吃罢午饭,太阳暖烘烘的,乡亲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这时候枣红马鼻孔喷着热气,汗水淋漓地回来了。乡亲们疑惑,存善老汉怎么没有把枣红马卖掉?他们朝马后望,想望见存善老汉。但马后没有一个人影。乡亲们喊来队长,队长便和乡亲们来到大路上朝远方望。可是一直望到天黑,也没望见存善老汉。乡亲们的心沉重起来,像拴上了铅坠儿。队长在焦躁不安中候了存善老汉一夜。第二天天麻麻亮,队长找了几十个汉子到漯河市去寻存善÷老汉。汉子们穿街走巷,打听存善老汉的下落,后来打听到铁路南,有人说见存善老汉出了漯河市,之后就再没了消息。队长和乡亲们在村里又候了存善老汉几天,还不见他归来,大家便猜测这老汉一定不在人世了,被坏人暗害了,因为他身上带着三百元钱。队长就狠命地用拳头捶自己的脑袋,痛哭流涕地说:“我真笨呀!我真笨。我怎么没想到找个年轻人和他一块儿去。”队长让新饲养员精心喂养枣红马,存善老汉的工分照记,一天10分,这给一个不在人世的人记工分,还是先例,却无人异议,时间长了竞习以为常。以后的日子乡亲们常常到饲养室看枣红马,看到毛发亮洁的枣红马,就想起存善老汉,乡亲们眼里痒痒的,泪水涌出来,像有虫子在脸上爬。
                  春节时候,临近村子的农场为了改善职工生活,要弄些肉。但那年月肉类很紧张,杀牲畜又犯错误,除非病老体衰的牲畜,于是一个农场干部找到队长,说愿意用一匹膘肥体壮的骡子换枣红马。队长说不换,这匹枣红马。系着存善老汉的一条命,给十匹骡子也不换。乡亲们还说要把它喂到老死,像葬亲人一样葬掉。农场干部悻悻地走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来年秋上种麦,队里缺马犁地,队长彻夜不眠寻思着去哪里借马。那时候乡下少机械,马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半夜里队长忽然听见几声陌生的嘶鸣声,那样清晰那样近,他一骨碌爬起来,拉开门冲了出去。十五的夜晚,明月皎皎,队长看见存善老汉牵着一匹高大的白马站在村子中央。他苍老了许多,须发散乱灰白,背驼得像一张弓。队长跑过去拉住存善老汉的手,急切地问:“存善大哥,你这么长时间去哪里了?”乡亲们也都问起来,把存善老汉团团围住。存善老汉就诉说了他失踪的情节。原来存善老汉没有找到枣红马,感到对不住乡亲们,便步行到了汉口,在码头上卖苦力挣钱,买了这匹白马。队长听完,泪流满面地说:“好大哥,那枣红马在你卖马的第二天晌午就跑回来了,现在正在饲养室养着呢。”“是吗?”存善老汉瞪圆眼睛问。
              “是!是!不信你去看看。”
                  存善老汉踉踉跄跄奔到饲养室,他看见那匹枣红马正安详地吃着夜草。
                  存善老汉搂住马脖子,眼泪扑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他喂了一辈子马,却忘了一句老话,老马识途。
              (略有删改)(1)文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请概括存善老汉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应该改为“老马识途”,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队长派遣存善老汉去卖马买马,看重的就是存善老汉的忠厚老实,懂行情。
              B.本文的语言很有乡土气息,读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
              C.枣红马回来了,存善老汉没回来,乡亲们以为存善老汉遇害了,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非常怀念他,说明当地民风淳朴。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辞藻华丽又不乏风趣。
              E.存善老汉是多年的饲养员,竟然会不知道“老马识途”,这是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的败笔。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东南西北》,因原文较长,有删减)(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妪最初“形容枯瘦憔悴”,在收留少女后,“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老妪的变化,显然是源于少女的照顾。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B.村里人对少女的称谓,前后也出现变化,先是“小人精”,这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后是称她为“小妖精”,这是村里人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C.作品最后安排少女为老妪买一套寿衣的情节,既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
              D.梁晓声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物心灵,展现内心世界,主张回归正义、质朴、知足的美好人生,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梁氏作品的价值与灵魂。本文以老妪和少女随缘结成情谊、并给彼此带来幸福与安慰的故事,正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
              E.关注人的心灵,重新唤起真善美,梁晓声曾说,他的作品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最温馨的那部分写出来献给读者。老妪忍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坦然接受少女,少女对老妪的照顾,以及村里“好心人”的提醒,都是人物内心美的体现。
              (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3)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含义深刻,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更丰富意韵的思索,但对标题的理解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有人说,主要的难点有两重,第一重是对“老”的理解;第二重是对“风景”的理解。你是否赞同,并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培训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浪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地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2)小说中,“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
              (3)“方伯伯就是网吧老板”这个突兀的戏剧性结尾,其实在前文中有充分的暗示,请从小说中任找出两处,并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卖  马
              严晓歌
                  队里的那匹枣红马老了,乡亲们开会商议决定卖掉。
                  队长对饲养员存善老汉说,你去吧,你懂行情。
                  善老汉点点头。
                  队长又交给存善老汉三百元钱,说,这是咱队里的全部家当,卖了枣红马,加上这钱,再买一匹小马驹,明年秋上种麦用。
                  存善老汉珍重地接过队长递来的钱,又使劲点了点头。
                  卖马要去离村七十里的漯河市牛马行。存善老汉用一块红布把三百元钱包了又包,然后让老伴把自己的破棉袄里子撕开一道缝,把钱塞进去,再让老伴用针线密密缝严实摸摸,才放心地咧开缺牙的老嘴笑笑。
                  天擦黑的时候,存善老汉用儿子上学的布书包背了一天吃的窝窝头,牵着枣红马上路了。队长一直送他出村,还不住地叮嘱。
                  存善老汉紧走慢赶,在夜风凛冽的初冬时节竞走出一身如细雨沐浴的热汗。鸡叫的时候,存善老汉走过铁路,到了漯河市。他停下来望望东方的天,一片漆黑,离天亮尚早,这时存善老汉才突然感到又累又困。他想天亮了牛马行才有人,就靠着一根电线杆蹲下来,手里紧紧攥着马缰绳。枣红马依恋地偎在他身旁。不知不觉地,存善老汉进入了梦乡,鼾声大作。不远处的铁路是京广线,南来北往的火车繁忙。一列火车长鸣着,尖啸的汽笛进站,惊吓了枣红马。枣红马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劳作,没有听过这怪声音,它一惊,挣脱存善老汉手中的缰绳,哒哒哒地跑了。等到存善老汉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他感觉到手中空空的,睁眼不见了枣红马。存善老汉大吃一惊,本来已经晾干的汗又泉涌一样冒出来。他站起来急急忙忙奔向牛马行。到了牛马行,那里早已熙熙攘攘,存善老汉像一条泥鳅在里面穿行,寻找枣红马,牛马行没有枣红马。存善老汉出了牛马行,在漯河市如丝织般的街巷走,逢人便乞求似的询问:“你看见一匹枣红马了吗?”然而得到的都是失望的回答。
                  吃罢午饭,太阳暖烘烘的,乡亲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这时候枣红马鼻孔喷着热气,汗水淋漓地回来了。乡亲们疑惑,存善老汉怎么没有把枣红马卖掉?他们朝马后望,想望见存善老汉。但马后没有一个人影。乡亲们喊来队长,队长便和乡亲们来到大路上朝远方望。可是一直望到天黑,也没望见存善老汉。乡亲们的心沉重起来,像拴上了铅坠儿。队长在焦躁不安中候了存善老汉一夜。第二天天麻麻亮,队长找了几十个汉子到漯河市去寻存善÷老汉。汉子们穿街走巷,打听存善老汉的下落,后来打听到铁路南,有人说见存善老汉出了漯河市,之后就再没了消息。队长和乡亲们在村里又候了存善老汉几天,还不见他归来,大家便猜测这老汉一定不在人世了,被坏人暗害了,因为他身上带着三百元钱。队长就狠命地用拳头捶自己的脑袋,痛哭流涕地说:“我真笨呀!我真笨。我怎么没想到找个年轻人和他一块儿去。”队长让新饲养员精心喂养枣红马,存善老汉的工分照记,一天10分,这给一个不在人世的人记工分,还是先例,却无人异议,时间长了竞习以为常。以后的日子乡亲们常常到饲养室看枣红马,看到毛发亮洁的枣红马,就想起存善老汉,乡亲们眼里痒痒的,泪水涌出来,像有虫子在脸上爬。
                  春节时候,临近村子的农场为了改善职工生活,要弄些肉。但那年月肉类很紧张,杀牲畜又犯错误,除非病老体衰的牲畜,于是一个农场干部找到队长,说愿意用一匹膘肥体壮的骡子换枣红马。队长说不换,这匹枣红马。系着存善老汉的一条命,给十匹骡子也不换。乡亲们还说要把它喂到老死,像葬亲人一样葬掉。农场干部悻悻地走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来年秋上种麦,队里缺马犁地,队长彻夜不眠寻思着去哪里借马。那时候乡下少机械,马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半夜里队长忽然听见几声陌生的嘶鸣声,那样清晰那样近,他一骨碌爬起来,拉开门冲了出去。十五的夜晚,明月皎皎,队长看见存善老汉牵着一匹高大的白马站在村子中央。他苍老了许多,须发散乱灰白,背驼得像一张弓。队长跑过去拉住存善老汉的手,急切地问:“存善大哥,你这么长时间去哪里了?”乡亲们也都问起来,把存善老汉团团围住。存善老汉就诉说了他失踪的情节。原来存善老汉没有找到枣红马,感到对不住乡亲们,便步行到了汉口,在码头上卖苦力挣钱,买了这匹白马。队长听完,泪流满面地说:“好大哥,那枣红马在你卖马的第二天晌午就跑回来了,现在正在饲养室养着呢。”“是吗?”存善老汉瞪圆眼睛问。
              “是!是!不信你去看看。”
                  存善老汉踉踉跄跄奔到饲养室,他看见那匹枣红马正安详地吃着夜草。
                  存善老汉搂住马脖子,眼泪扑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他喂了一辈子马,却忘了一句老话,老马识途。
              (略有删改)(1)文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请概括存善老汉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应该改为“老马识途”,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队长派遣存善老汉去卖马买马,看重的就是存善老汉的忠厚老实,懂行情。
              B.本文的语言很有乡土气息,读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
              C.枣红马回来了,存善老汉没回来,乡亲们以为存善老汉遇害了,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非常怀念他,说明当地民风淳朴。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辞藻华丽又不乏风趣。
              E.存善老汉是多年的饲养员,竟然会不知道“老马识途”,这是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的败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想租房子的女人
              浦素芬
                  ①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
                  ②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
                  ③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
                  ④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
                  ⑤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
                  ⑥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⑦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
                  ⑧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
                  ⑨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
                  ⑩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1)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①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
              ②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3)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
              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
              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 6.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1)请说出文段塑造老贝尔曼形象所用的具体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老贝尔曼的性格。
              (2)老贝尔曼画出的杰作是什么?作者没有实写相关的情节,有什么好处?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战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妁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力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盛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夫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揍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个铺里。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1)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3)文章多处描写达子香花的作用是什么?
              (4)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5)本文中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无可比之处?请加以探究。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凯瑟琳•福伯斯
                  每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分的镍币和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 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
                  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那盒子是西格里姨妈有一年圣诞节时从挪威寄给我们的。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用过。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够。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我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她慢 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当我看到几个小妹妹眼睛里的神情时,又加了一句:“昆斯廷、戴格玛和凯瑞恩帮我一起看。,“好。”妈妈说。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即使在罢工期间,妈妈也不多让我们操心。大家一起出力干活,使得去大银行取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把沙发搬进厨房我们都没有意见,因为这样才可以把前面一间房子租出去。在那段时间,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和新出炉的差不多。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给他3夸脱(1夸脱等于l.14公升)鲜牛奶,发酸的牛奶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奶做成奶酪。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
                  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
                  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我们一个个结了婚,离开家了。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善意的欺骗”的故事,“我”家生活拮据,妈妈却一直骗家人说家里在银行有存款。
              B.妈妈在生活上的勤俭深深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莱尔斯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到副食店干活养家,爸爸也把烟戒了。
              C.事实上,“我”家在银行并没有存款,但妈妈的“谎话”让家人感到安慰,让家人在困境中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
              D.这篇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但布局却很精巧,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妈妈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也让读者知道了真相。
              E.文中多次写到了妈妈的笑,不同的笑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文章最后一段的微笑说明妈妈为鼓励全家渡过难关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2)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情节和文章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妈妈的形象(不超过50字)。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约会
              【美】沃尔特•海多克
                  还有十几分钟,确切地说是12分钟,他就要与琳达约会了。这是一个很久之前安排好的约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约会。10月的那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的5点钟,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将高举酒杯,然后干杯。当然,他们并不在一起。
                  特里清楚地知道他该说什么。他已经排练那段小小的祝酒词一千次了。第一次是在一片漆黑的运兵车的车厢里,在漫天的星光下。第二次是当他懒洋洋地倚靠在温热的沙丘上,凝视那清澈高远的非洲的天空时。当他在埃特纳火山脚下青翠的西西里山谷中行军时,他也喃喃自语地背诵过。而现在,在这个小得出奇的意大利小村里,他与琳达约会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当他们连队抵达村子的时候,连队得到了解散的命令。士兵们扑向土路两边躺下,抽烟,在温暖的阳光里取暖。特里坐直了,一会儿看看他的腕表,一会儿看看土路对面那家小酒馆。将要说的话开始在脑子里回响:“为了这个短暂的时刻,这个给我们婚姻的第一个美好的年份画上句号的时刻!为了未来更多幸福的岁月!为了你,琳达,我的漂亮、甜蜜、可爱的娇妻!”
                  远处隆隆的炮声猛地将他拽出愉快的幻境,那是炮兵在轰炸希特勒的后卫部队,为他们的前进开道。还有7分钟。他望着那家小酒馆,猜想琳达会在哪里饮下他们周年纪念的那杯酒。她会在很远的第四十八大街上的安德烈餐厅里吗?他们就是在那里定下的这个约会。
                  当他告诉她,他怀疑自己有可能暂时见不到她时,她没有哭,甚至没有愁容。她轻快、俏皮地笑了笑,用一根细长的手指敲打着她的鸡尾酒杯。
              “无论你将在哪里,无论我在哪里,特里,”她说,“我们约会。在我们的纪念日,就在我们婚礼的那一分钟,我们彼此干杯。”
                  后来,当他该说“再见”并回到兵营时,已经不是那么痛苦了。他们约定好了周年纪念约会,即使他们相隔数万里,也可以相聚片刻。
                  还有6分钟。救护车和卡车开始沿着土路颠簸前行,将伤员从前线的急救站运送回后方战地总医院……
              时间快到了。特里走到对面的店里,要了一杯葡萄酒,走到酒馆的前面。
                  步行的伤兵们现在来了。特里攥着酒杯,这时他看见一位少年正在缓慢地走着,一条胳膊搭在一位勤务兵的肩上,袖管上的下士臂章几乎被血渍遮盖住了,头上潦草地缠着绷带。特里看了一下他的手表。60秒。一分钟之内,他的双唇将会接触到那杯葡萄酒,在那一瞬,距离将不复存在。他和琳达将会在一起,互相说着他们想说的话。受伤的下士和勤务兵在小酒馆前面迟疑着停下了,就在几英尺外,那少年胳膊缓慢地从勤务兵的脖子上滑下来,无力地跌坐在尘土里。”
                  现在时间到了。特里举起酒杯,直到他可以嗅到葡萄酒的浓香。那段祝酒词的头几个词儿跳进了他的脑海里:“为了这个短暂的……”
                  下面的词儿在他的脑海里僵住了,因为他看见那个摔倒的少年盯着他看--那是双温柔的黑眼睛,带着一副安宁、期盼的神情。琳达正在等待着。他重新开始:“为了这个短暂的时刻……”
                 那少年用手背擦了擦嘴,用舌头舔了舔开裂干渴的嘴唇。他眼下是如此狼狈,但特里知道,他是那些打不垮的男子汉中的一位,是希特勒的“超人”逃窜得跟恶魔一样快的众多原因之一。特里感到酒杯在他的手中颤抖:“来一杯?”
                  地上的少年猛地伸出一只肮脏的手来。他抓紧了特里递给他的酒杯,一口气灌下了葡萄酒,紫红色的液体像股股小溪沿着他的嘴角和下巴流淌下来。他咳嗽了几下,然后咧开嘴笑了。“多谢。味道一流,老兄。”
              少年和勤务兵沿着路继续他们的征程。特里望着他们消失在山坡下。
              他没有看他的腕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已经错过了与琳达的约会……
                  将近三个星期之后,信来了。马上就要读到她关于那次约会的文字了,这真是太痛苦了。她会讲述那个时刻的情形,他却不在那里。
                  他走到无人的地方,然后慢慢地拆开信:“关于我们的约会,特里,亲爱的。那天我去了献血站,我以为我有很多时间。可是我的前面排了那么多人,当轮到我时,已经是5点差10分了。我正要跳起来跑出去买葡萄酒的时候,刚好有人喊我的名字。5点整的时候我正坐在献血桌旁。我没能履行我们的承诺,但是我一直在想着你。我是如此爱你,特里,亲爱的。你会原谅我吗?”
              (选自《读者》2013年第18期,原文有删改)(1)概述小说中的两条情节线索及其特点。
              (2)从全文来看,小说的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划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4)这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打动人心的“正能量”,请结合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和水
              苏景义
                  盘石村的村主任这两天很愁。因为乡里说,县里有个姓胡的领导星期天要来钓鱼。
                  他当时就急了,说天太旱,塘里的水很少了,村里正怕塘干了,鱼死掉呢。
                  乡长说发动群众把各家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往塘里放,不管咋样,县里领导去的那天,你得弄得水满鱼儿跃。
                  村主任的脸当时就黑下来。山高加上几十年少见的大旱,几口机井里抽不出水,群众的生活用水全靠各家水窖、蓄水池里储备的雨水了。要群众把各家的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弄出来,不亚于要他们的命哩。
                  村主任坐在水塘边,一个劲地吸烟。
                  钓鱼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到盘石岭上钓鱼,始于前年公路修上山坡以后,说是山上风景好,和平原上钓鱼,不是一道味儿。
                  盘石村旁这坑不知起于什么年代了,坑里有鱼,却是源于山下那场大战。大战结束,八路军的大部队撤走了。在盘石村留下了十几个伤病员养伤,领头的胡连长,左胳臂被打断了,用绷带吊着。
              一天,山下来人,用桶挑来几十尾小鱼,说让伤员补身体。由于山高路远,鱼死了一半。鱼,胡连长他们一尾没吃。
                  死的,一人一尾送给了村里的老人;活的,就放进了村头的那个水坑里。胡连长又带领轻伤员搬石头、挖沟,把坑塘四周的水道都彻底疏通。后来下雨,很远地方的雨水都汇进了塘里。从那时,塘里水没干过,鱼也越繁殖越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胡连长自打走后没回来过,人们看到水和鱼,就想起了他们,就激动得流泪……这几天人们还说,得想想办法,不能让水干了,让鱼死了,这是胡连长给我们的……
                  乡长又几次派人来催问,村主任被逼没法,只好召开全体群众大会。但群众到齐了,他又感觉没法说,说出来群众肯定不愿意。他急得出了一头汗,嘴里念叨:“胡领导,胡领导,你要是胡连长就好了……”念到这里,脑子忽然一亮,心想咋恁巧,都姓胡,就这么说好了。他说,乡亲们,县里的胡领导要来咱们村钓鱼了,胡领导是胡连长的后代哩,咱们塘里的水太少,得往里把水续续……
                  一开始,村民们一听说“钓鱼”俩字都心烦。但听说是胡连长的后代来钓鱼了,就个个激动万分,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们虽然没见过胡连长,但对他的故事,却能倒背如流。于是,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出动,桶提,盆端,抽水机抽,只两天,濒临干涸的坑塘就碧波荡漾了。
                  第三天上午9点,一长溜锃亮的小汽车爬上山坡,几十人簇拥着个黑胖子,来到坑塘边儿。然后散开,凝神垂钓。
                  村民们全都出来了,端着鸡蛋,提着茶。但却不许靠近,有个小娃靠得近了点儿,被一顿呵斥:“往后站!”小娃哭了,人们愣了。
                  天黑,当这些人拎着大兜小兜的鱼,钻进小汽车走时,钓兴未尽地说,下个星期天,还来钓。因为这地方风景太美了,空气太好了。
                  他们走后,村民们疑惑地围住村主任,都说,那黑胖子咋看也不像胡连长的后代,你村主任肯定是骗了我们!
                  村主任支支吾吾,开始还想隐瞒,但最后被逼不过,只好说了实话:“我对不起大家,我被逼没法,就骗了大家,他,他们,都不是胡连长的后代!”
                  村里的年轻人要打村主任,被老人们拦住。
                  人们就挑着桶出来,拼着命将那坑塘里的水,往自家水窖、蓄水池里挑。第三天,塘就见底了,可怜的鱼,在泥浆中艰难地摆动着尾巴。
                  村主任哭了
              (选自“小小说阅读网”)(1)作品为什么以“鱼和水”为题?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小说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盘石村坑塘里鱼的来源?
              (3)小说最后,村主任哭了,这一哭可谓百感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村主任这一“哭”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