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2008年《小小说选刊》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2)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村长大军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他的种种表现,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雪纷飞的日子
                                                                阿成
                 ①今年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者,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衍成了一折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我虽穿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二级公路.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这就好,这就好.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
                 ⑥几位被让到座里.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也一应俱全.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您是多么的需要火炕啊!
                 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一一拍黄瓜.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
                 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的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再加一桌!看官,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拥挤之状就是如此.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坐下坐下,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呱叽山响,酒声吱吱.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堵在里面.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我不禁感慨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
                 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我说,太有意思了.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2)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题目改作“杀猪菜”更恰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4)简述结尾处设置“与小孩对话”这一情节的妙处.
              (5)论者多以“新奇”评价阿成的语言,从文中选择至少一处语句作赏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⑫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⑬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⑭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⑮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⑯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萌芽
                                              左拉
                  夜,阴沉乌黑,天空里没有星星.一个男人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孤单单地走着.这是一条十公里长、笔直的石路,两旁全是甜菜地.三月的寒风像海上的狂风一样凶猛,从大片沼泽和光秃秃的大地刮过来,冷得刺骨,这才使他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广漠的平原.举目望去,夜空里看不到一点树影,脚下只有像防波堤一样笔直的石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向前伸展着.
                  他又走了大约两百步.忽然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他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火堆,把夜空烧得烟雾腾腾.这是一群密集的低矮建筑,中间高耸着一个工厂烟囱的影子,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这个人认出这是一个矿井.但他立刻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有什么用呢?哪里都不会有工作.他没朝这些建筑走去,而是不顾一切地登上了矸子堆,因为那儿有在铸铁炉里烧着的三团煤火.他走近一炉煤火,说了声:“你好!”
                  一个赶车人正背靠着炉火站着,这是个老头,穿一件紫色毛衣,戴一顶兔毛鸭舌帽,他的那匹大黄马像一头石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人们把它拖来的六节斗车倒空.卸车工人是一个红头发的小伙子,长得干瘪瘦小;他不慌不忙,懒洋洋地用手按着卸车手柄.【矸子堆上凛冽的寒风刮得越来越大,它那一阵阵的怒吼,有如挥动着的长柄镰刀一般】
              “你好.”老头子回答说.
                  一阵沉默.来人觉得别人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就立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我叫艾蒂安,是个机器匠…这儿有活儿干吗?”
                  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看来有二十一二岁,满头棕发,长相俊美,尽管手脚细小,却很有精神.
                  赶车人感到放了心,摇着头说:
              “没有,没有,没有机器匠的活儿…昨天还有两个人来过,什么活儿也没有.”
              一阵狂风打断了他们的话】.过了一会儿,艾蒂安又指着矸子堆下面一片阴暗的建筑物问道:
              “这是个矿井吗?”
                  老头子一阵急促的咳嗽,他吐出一口浓痰,在被火映红的地面上留下一个黑点.
              “是啊,是个矿井,沃勒矿井…你瞧,前面就是矿工的住区.”
                  沃勒矿井现在像从梦境中展现出来.艾蒂安在煤火前一面专心地烤着他那冻得流血、可怜的双手,一面望着沃勒矿井.矿井有着一片低矮的砖砌建筑物,它的烟囱直立在那里,像是一个吓人的大犄角,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他一面观察这个矿井,一面想着自己,想着自己八天来到处寻找工作的流浪生活.他回想到自己本来是在铁路工厂的车间里干活,只因为打了工头几记耳光,结果被赶出了里尔,哪儿也不收留他.星期六,他到了马西恩纳,听说那里的铁工厂有工作,然而,什么工作也没有;不论是在铁工厂还是索纳维勒工厂,他都没有找到工作.他不得不藏身造车厂的木料堆底下捱过了一个星期天;那里的看料人在夜里两点钟把他赶了出来.他一无所有,一文不名,连一块面包干也没有.他这样到处流浪,连个避风的地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找.
              “在蒙苏有工厂吗?”年轻人问.
                  老人啐了一口黑痰,在大风中回答说:
              “哦!工厂可不少,三四年前可热闹呀!就是找不到人手,从来也没赚过那么多的钱…现在又该勒紧裤带啦.工人被解雇了,工厂一个跟着一个地关了门…这也许不是皇帝的过错,可是,他为什么要到美洲去打仗呢?更不要说霍乱害得人畜全都死了.”
                  两个人断断续续,简短地聊了几句,不住地发牢骚;艾蒂安说他已徒劳奔走了一个多星期.难道非把人饿死不成?眼看就要把人逼成乞丐了.
              “是啊,”老头说,“这绝不会有好下场,上帝不允许使这么多的基督徒无家无业.”
              他们说话的声音消失了,被淹没在一阵阵狂风发出的忧郁的吼声中.】
              “你看,”赶车人转身朝着南面,大声说,“那边就是蒙苏…”
              “在蒙苏,霍东糖厂最近裁减了工人;除了面粉厂和布勒茨绳索厂还勉强支撑着以外,还有,格日布瓦玻璃厂正闹罢工,因为据说那儿要降工资.”
              “眼下我们这儿还凑合,”赶车人补充了这么一句,“不过矿井也减产了.你看对面的维克托阿炼焦厂,也只有两组炼焦炉还点着.”
                  他又啐了一口痰,把空斗车挂好,跟着他那匹半睡不醒的马走了.
                  现在,黑暗仍然没有消失,但是,老头的指点使得黑暗充满了莫大的苦难,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三月的寒风在这片光秃秃的原野中卷来的不正是饥饿的声音吗?怒吼的狂风似乎带来了失业,带来了招致许多人死亡的饥荒.他东张西望,想尽力看清黑暗中的东西.一切都沉浸在这神秘莫测的黑夜中,他只能远远地望着高炉和从许多烟囱里冒出一溜溜火焰的炼焦炉.在炼焦炉左边一点的两座高炉,在空中冒着蓝色的,像巨大的火炬似的火焰.这是一场火灾给人带来的悲惨景象,在阴沉的天际,除了这些煤铁之乡的夜火外,看不到一颗星星.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说“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请结合文本概括造成人们“这种苦难”的原因.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
              ②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4)文中三处加“【】”的句子都写到了风,设计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菜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桌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菜味道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菜,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菜、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菜馆的总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菜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菜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10年,直到1590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有400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菜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咸”;什么“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一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鳅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菜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椒油小白菜、酿煎青椒、韭菜炒胡桃、葵花豆腐,还有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菜》;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菜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菜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菜馆早晚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菜.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燕窝人参羹等药膳菜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天喝多了,走吧,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虚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
              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C.“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
            •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语文新高考博客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语文新高考博客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
              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
              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