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
              鹿
              上奏响一支老腔”?
              (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
              (1)简析第三段的“抓药”细节.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 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的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点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铃铛,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叶蟋蟀只有在风铃响起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的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 他的声音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的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铃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架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淋浴,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以及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着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下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了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铁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有删节)
              (1)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中文的含义?    
              (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4)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 5. 阅读下文,完成第问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    
              (2)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    
              (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6)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苞米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如向日葵.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死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住自己的悲哀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猫和狗,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候则因这我对他们的捉弄,而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回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相反,那些事实性的事物和一成定论的自然法则却因为其冰冷的面孔而令人望而生畏.神话和传说喜欢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类似地下的矿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嗅到它的气息,这样的传说有待挖掘.还有一种类似于空中的浮云,能望得见,而它行踪飘忽,你只能仰望而无法将其捺入掌中.神话和传说是最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她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童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申花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们,把它们视为虚无.要知道,在梦境中,梦境的情、景、事是现实,而孕育梦境的我们则是一具躯壳,是真正的虚无.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1)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除了植物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么的影响?
              (3)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意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第3自然段中“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
              C.第4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D.文章内容与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忙换色彩,别具韵味.
            • 8.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⑪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⑫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⑬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4)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
              (5)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6)第⑫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2)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    
              (4)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来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灿烂.
              C.作者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转眼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