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杜可风我不要停在过去的电影    “我立志考个Ph.D(哲学博士学位),不是卖薄饼,不是骑摩托搏出名,而是在教育上有所贡献,为社会的下一代穿针引线。”视频里,戴眼镜的大男孩跟在女教师身后,一路“碎碎念”,直到结尾。这是杜可风执导的微电影《香港仝人--2014》。
                  “我一共拍了八十多部电影。为什么单凭与王家卫合作的三四部片子,就来固定我?”这位感性而又敏锐的“亚洲第一摄影师”发问的同时仍在强调,他最爱还是摄影--“导演自己的东西,我还是摄影师。”
              人物周刊:为什么要拍这部微电影?
                  杜可风:为什么不?你让我拍色情电影?早在跟王家卫拍电影时,我就拍过微电影。它与电影的惟一差别是,接触的人更多,因为网络比电影院的空间更大。
                  年纪大的人有一个危险的状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年轻人不行。我想,我如果敢做电影,想与人分享自己的作品,我就应该学习,不能自以为是。年轻人有一些事情与想法,我不知道也没想到。这些都让我好奇。至今,我导过三四部电影,可能还不止,微电影就更多。我喜欢跟第一次拍电影的年轻人合作。这部短片也是这样。戏里除了一个女演员做过模特,其他人都没有表演经验。这是重要的出发点。
                  人物周刊:毫无经验的演员无法领会时。你会怎么做?
                  杜可风:遇到这种时候,发火是最没用的。人是你自己选的,做不好不是他的错。你最好调整过来,要么干脆放弃。再说,有时候他们简单也没有错。你还要做好准备,小演员专注时间有限,记忆力也有限。你不能重复要求他,否则他会乱,容易厌倦。没有经验的演员自有他们的新鲜感,不过合作过程比较困难。你必须判断他们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告诉他们做什么。我拍过很多小孩的电影,都是你要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你不能控制。
                  人物周刊:大男孩在结尾的独白,与之前港人反对国民教育有关?
                  杜可风:剧本是我构思的。接拍这部短片时,我还以为《2014》是说,当一个人在14岁时,想象自己20岁时会怎样。现在,这部微电影的导语是--“看14岁和20岁,惟有单纯的年轻天空,可以叫理想为所欲为。去吧,年轻人!”
                  我觉得,很多人做着他们并不想做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父母说,你应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你应该成家立业。历史每一时期,都有相同的问题。我知道,有些问题其实没有答案。但我要向不同的年轻人求问,向没有经验的电影工作者求问。拍摄前,我的剧组访问了一百多个小孩,从中挑选几名个案,让他们来演他们的故事。片中的旁白,都是他们在访问中的讲述。我们又将他们的故事扩大,做了一点电影化处理。那个大男孩也是个学生。他采用的读白方式很像摇滚,“饶舌”之类,就是他们所谓的艺术吻合,全世界都有。
                  至于你说的,我不说我有,也不说我没有。作品出来了,代表我的创作已经完成。我就像一个厨子,将菜做好端出来,它就不是我的了。我可能会说,它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但我不会告诉人,一定要这样吃,或是撒点盐什么。
                  在我一直居住的那一带,我已拍过10部电影。它只有一公里大小,很多人都在那里做电影。我喜欢那里,它是香港的一角。凭着我对它的熟悉,很容易组合一部作品。我的作品有我对香港的一种亲切感,一种分享,或者一种研究;有对人,对香港的空间,对精神的一种赶超。
                  人物周刊:片中小女孩在船上向不同的神像祈祷,象征你的宗教观?
                  杜可风:是。她实际是基督徒。我不想渲染这点,故意做了淡化处理--可能她今天信仰基督教,说不定未来也会信佛教。我妈妈与妹妹都是天主教徒,我妹妹还是修女。我弟弟也是教徒,但没那么严重。只有我跟我爸爸不是。我都看穿了。不过,我跟过很多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做过事情,我尊重他们。
                  人物周刊:顺便一问,你有当父亲的想法?
                  杜可风:不,不。很多朋友让我认他们的小孩,我都逃了。拍电影就是今天可能待在这里,过一阵,下一部电影又不知在哪里开拍。这很矛盾,也会带给别人痛苦。但是这种生活确实不是一种家庭生活。
                  人物周刊:你已整理出自己的艺术内核?
                  杜可风:我一直在变。拍的每一部微电影也是不同的主题与风格,包括我的很多其他电影。我不要留在过去。第一我不想,第二我做不了。
                  我基本上也不看电影。我的电影,我一部都没有看。我宁肯看书。如果电影学院请我去讲课,那时我会看我的作品。很多人在讲课时,爱讲一些艺术性、研究性的东西,或者是理论。我是在讲电影的精神。我分析它,谈我对它的感受与看法。我发现这对年轻人是一种精神鼓励。拍电影的人都有这样的过程,拍的时候没法睡觉,因为需要不断想问题,想今天做的事,明天要做什么。很多人会在拍完一部电影后垮掉,生病。而我是迅速地抽离。
                  人物周刊:除了自我保护,你还学会哪些经验?
                  杜可风:我跟三四十个导演合作过。无论跟王家卫还是其他人,我都学会一些东西。比如当一个导演要学会忍耐。还有从别人身上,我发觉我要培养一种合作者的精神。这是我从很多地方累积而成,这种精神特别重要。你作为一个导演、一个领导者,必须准备好让你的演员都开心。比如香港演员可以配合节奏慢、摸索投入式的工作,但国外演员基本不太可能。我跟一些大牌明星合作过,我知道他们的工作环境会带给他们某种焦虑,与他们一块儿时,我要让他们更相信我更尊重我。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一共拍了八十多部电影。为什么单凭与王家卫合作的三四部片子,就来固定我?”言语间透露出杜可风在电影制作方面的自信和不甘止步的艺术追求。
              B.因为微电影比普通电影接触的人更多,网络空间比电影院更广阔,所以早在跟王家卫拍电影时,杜可风就拍过微电影。
              C.杜可风执意选用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来演出自己的影片,但结果往往是合作过程比较困难,这说明真正优秀的导演一定要善于挑选演员。
              D.杜可风能够从自己前一部电影的制作中迅速抽离,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自己“求变”的艺术理念。
              E.“我弟弟也是教徒,但没那么严重”与“我跟过很多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做过事情,我尊重他们”这两句语意上有所冲突,揭示出杜可风对宗教既排斥又接纳的矛盾态度。
              (2)在回答记者关于影片立意的提问时,杜可风为什么不置可否,而是说“我可能会说,它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但我不会告诉人,一定要这样吃,或是撒点盐什么”?
              (3)文中七个问题,六个都是关于微电影《香港仝人--2014》和电影制作的,为什么会有第五个无关电影的问题“顺便一问,你有当父亲的想法?”
              (4)你怎样理解杜可风为微电影《香港仝人--2014》构思的导语“看14岁和20岁,惟有单纯的年轻天空,可以叫理想为所欲为”?请结合材料中杜可风的经历以及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睿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反而限相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网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五: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有关各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C.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M回这些东西。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