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 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
              (1)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 3.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形式主义侵蚀文化肌体
                                                    吴义勤
                ①形式主义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反对形式主义,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形式主义.近年来,形式主义开始在文化领域大面积蔓延,因形态更隐蔽,其危害也就更大.
                ②文化领域的形式主义因为顶着“文化”的大帽子,常会被人忽略.比如,为了增加出版物的销售量,各种图书排行榜、畅销榜应运而生,但在有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种“商业游戏”和“商业交易”,甚至出现了出版社、作家花钱打榜的现象.热热闹闹的排行榜之后,其实是某些出版商的利益追逐,受损的则是上当受骗的读者以及我们的出版环境.再比如,有的地方,从吃的到穿的、从地上长的到天上飞的、从植物到动物、从古人到现代人、从英雄到汉奸,竟然都能成为文化节的名目.文化节不是不可以办,怕的是在主办者的眼里,只有经济利益的大小,而不顾其能对文化发展产生多少补益.此外,一些电视节目引发的文物拍卖寻宝热、选秀热、相亲节目热等等,最终也荒腔走板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形式”与“表演”,离真正的“文化”很远.
                ③文化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是弄虚作假,损害文化发展的健康肌体,毒化社会风气.从表面上看,文化形式主义是拜金主义在作怪.正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才在文化活动中抛弃真诚的信仰和痛苦的反思,将文化创造变成了“吸引眼球”的金钱比赛和不伦不类的跟风模仿等.而从深层意义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正是文化虚无主义和缺乏文化自信、根本不懂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功利主义、媚上心理、跟风投机心理和畸形权力崇拜心理的典型表现,是掩盖自己思想能力、行动能力不足的保护色,从侧面暴露了我们的政绩评价、问责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弊病.可以说,假如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其恶果是形式取代了内容,现象取代了本质,虚假驱逐了真实,它只会践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坏社会的信任机制,助长浮躁功利的习气,损害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
                ④因此,要真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警惕和根治形式主义.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不给文化投机行为留有生存乃至效仿的空间.我们的政绩评价应不仅仅看到兴建了多少楼堂馆所这样的工程,更应看到培育了多少精品力作、惠及了多少市民百姓这样的实绩;不仅看到一次性的文化建设,更应关注这种文化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的可持续性.在考察用人机制上,更要给那些在文化建设领域真抓实干的人、坚持从实际和群众出发为政理念的人更多的鼓舞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7日24版)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文化形式主义大面积蔓延,且因其形态更隐蔽,更具危害性.
              B、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热衷文化形式主义的直接动机和深层原因.
              C、如果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将造成诸多恶果,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D、文章强调我们的政绩评价更应顾及实际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请根据第②段列举的现象,概括文化形式主义的特征.
              (3)请简析第③④两段之间的关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夹•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 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 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做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紫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腮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何画家都难以表现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 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种有着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需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锇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1)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人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他的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2)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3)简答.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4)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 10.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