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雪纷飞的日子
                                                                阿成
                 ①今年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者,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衍成了一折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我虽穿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二级公路.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这就好,这就好.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
                 ⑥几位被让到座里.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也一应俱全.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您是多么的需要火炕啊!
                 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一一拍黄瓜.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
                 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的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再加一桌!看官,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拥挤之状就是如此.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坐下坐下,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呱叽山响,酒声吱吱.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堵在里面.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我不禁感慨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
                 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我说,太有意思了.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2)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题目改作“杀猪菜”更恰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4)简述结尾处设置“与小孩对话”这一情节的妙处.
              (5)论者多以“新奇”评价阿成的语言,从文中选择至少一处语句作赏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⑫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⑬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⑭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⑮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⑯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1)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萌芽
                                              左拉
                  夜,阴沉乌黑,天空里没有星星.一个男人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孤单单地走着.这是一条十公里长、笔直的石路,两旁全是甜菜地.三月的寒风像海上的狂风一样凶猛,从大片沼泽和光秃秃的大地刮过来,冷得刺骨,这才使他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广漠的平原.举目望去,夜空里看不到一点树影,脚下只有像防波堤一样笔直的石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向前伸展着.
                  他又走了大约两百步.忽然在一个转弯的地方,他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火堆,把夜空烧得烟雾腾腾.这是一群密集的低矮建筑,中间高耸着一个工厂烟囱的影子,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这个人认出这是一个矿井.但他立刻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有什么用呢?哪里都不会有工作.他没朝这些建筑走去,而是不顾一切地登上了矸子堆,因为那儿有在铸铁炉里烧着的三团煤火.他走近一炉煤火,说了声:“你好!”
                  一个赶车人正背靠着炉火站着,这是个老头,穿一件紫色毛衣,戴一顶兔毛鸭舌帽,他的那匹大黄马像一头石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人们把它拖来的六节斗车倒空.卸车工人是一个红头发的小伙子,长得干瘪瘦小;他不慌不忙,懒洋洋地用手按着卸车手柄.【矸子堆上凛冽的寒风刮得越来越大,它那一阵阵的怒吼,有如挥动着的长柄镰刀一般】
              “你好.”老头子回答说.
                  一阵沉默.来人觉得别人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就立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我叫艾蒂安,是个机器匠…这儿有活儿干吗?”
                  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看来有二十一二岁,满头棕发,长相俊美,尽管手脚细小,却很有精神.
                  赶车人感到放了心,摇着头说:
              “没有,没有,没有机器匠的活儿…昨天还有两个人来过,什么活儿也没有.”
              一阵狂风打断了他们的话】.过了一会儿,艾蒂安又指着矸子堆下面一片阴暗的建筑物问道:
              “这是个矿井吗?”
                  老头子一阵急促的咳嗽,他吐出一口浓痰,在被火映红的地面上留下一个黑点.
              “是啊,是个矿井,沃勒矿井…你瞧,前面就是矿工的住区.”
                  沃勒矿井现在像从梦境中展现出来.艾蒂安在煤火前一面专心地烤着他那冻得流血、可怜的双手,一面望着沃勒矿井.矿井有着一片低矮的砖砌建筑物,它的烟囱直立在那里,像是一个吓人的大犄角,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他一面观察这个矿井,一面想着自己,想着自己八天来到处寻找工作的流浪生活.他回想到自己本来是在铁路工厂的车间里干活,只因为打了工头几记耳光,结果被赶出了里尔,哪儿也不收留他.星期六,他到了马西恩纳,听说那里的铁工厂有工作,然而,什么工作也没有;不论是在铁工厂还是索纳维勒工厂,他都没有找到工作.他不得不藏身造车厂的木料堆底下捱过了一个星期天;那里的看料人在夜里两点钟把他赶了出来.他一无所有,一文不名,连一块面包干也没有.他这样到处流浪,连个避风的地方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找.
              “在蒙苏有工厂吗?”年轻人问.
                  老人啐了一口黑痰,在大风中回答说:
              “哦!工厂可不少,三四年前可热闹呀!就是找不到人手,从来也没赚过那么多的钱…现在又该勒紧裤带啦.工人被解雇了,工厂一个跟着一个地关了门…这也许不是皇帝的过错,可是,他为什么要到美洲去打仗呢?更不要说霍乱害得人畜全都死了.”
                  两个人断断续续,简短地聊了几句,不住地发牢骚;艾蒂安说他已徒劳奔走了一个多星期.难道非把人饿死不成?眼看就要把人逼成乞丐了.
              “是啊,”老头说,“这绝不会有好下场,上帝不允许使这么多的基督徒无家无业.”
              他们说话的声音消失了,被淹没在一阵阵狂风发出的忧郁的吼声中.】
              “你看,”赶车人转身朝着南面,大声说,“那边就是蒙苏…”
              “在蒙苏,霍东糖厂最近裁减了工人;除了面粉厂和布勒茨绳索厂还勉强支撑着以外,还有,格日布瓦玻璃厂正闹罢工,因为据说那儿要降工资.”
              “眼下我们这儿还凑合,”赶车人补充了这么一句,“不过矿井也减产了.你看对面的维克托阿炼焦厂,也只有两组炼焦炉还点着.”
                  他又啐了一口痰,把空斗车挂好,跟着他那匹半睡不醒的马走了.
                  现在,黑暗仍然没有消失,但是,老头的指点使得黑暗充满了莫大的苦难,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三月的寒风在这片光秃秃的原野中卷来的不正是饥饿的声音吗?怒吼的狂风似乎带来了失业,带来了招致许多人死亡的饥荒.他东张西望,想尽力看清黑暗中的东西.一切都沉浸在这神秘莫测的黑夜中,他只能远远地望着高炉和从许多烟囱里冒出一溜溜火焰的炼焦炉.在炼焦炉左边一点的两座高炉,在空中冒着蓝色的,像巨大的火炬似的火焰.这是一场火灾给人带来的悲惨景象,在阴沉的天际,除了这些煤铁之乡的夜火外,看不到一颗星星.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说“这种苦难正是这个年轻人现在不知不觉地在他四周,在这无限辽阔的地方所感受到的.”请结合文本概括造成人们“这种苦难”的原因.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在他看来,这个矿井好似一个饕餮的野兽,蹲在那里等着吃人.
              ②从满是污垢的窗户透出几道微弱的灯光,有五六盏半明不暗的吊灯挂在外面的木架上.
              (4)文中三处加“【】”的句子都写到了风,设计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下午两点多,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列车驶近小屋,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已白发苍苍。他驾驶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的轻便马车和一排密密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呆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④所有这些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危险和辛劳。但不管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⑤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退休,一定要去找她们,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走出车站,来到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从未看到过似的。走着走着,他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吗?
                  ⑦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越向前行,他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他立刻知道他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闪光的铁轨。
                  ⑧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⑨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的人。但她那脸严峻、枯萎、消瘦;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消失了。
                  ⑩现在,他结结巴巴地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耻辱。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出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1)第①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写到“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第⑩段写道:“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司机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4)题目包含哪几层意思?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的一个哲理。
            •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
              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
              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①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②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问题.
                                                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
                  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 10. 切  梦  刀    
                                                      李健吾
                不知道什么一个机会,也许由于沦陷期间闷居无聊,一个人在街上踽踽而行,忽然来到一个旧书摊头,在靠外的角落,随时有被人踩的可能,赫然露出一部旧书,题签上印着《增广切梦刀》.
              梦而可切,这把刀可谓锋利无比了.
                一个白天黑夜全不做梦的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勇士.能够做到这步田地的,勇士两个字当之无愧,我们常人没有福分妄想这种称谓,因为一方面必须达观如哲学家,一方面又必须浑浑噩噩如二愣子.
              当然,这部小书是为我们常人做的,作者是一位有心人,愿意将他那把得心应手的快刀送给我们这些太多了梦的可怜虫.我怀着一种欣喜的心情,用我的如获至宝的手轻轻翻开它的皱卷的薄纸.
                原来这是一部详梦的伟著,民国六年问世,才不过二十几个年头,便和秋叶一样凋落在这无人过问的闹市,成为梦的笑柄.这美丽的引人遐想的书名,采取的是《晋书》关于王浚的一个典故.
              “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监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在这小小得意的故事之中,有刀也在梦里,我抱着一腔的奢望惘然如有所失了.
                梦和生命一同存在.它停在记忆的暖室,有情感加以育养:理智旺盛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像如来那样摆脱一切挂恋,把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磨成其快无比的利刃,然而当我这个凡人硬起心肠照准了往下切的时候,它就如诗人所咏的东流水,初是奋然,竟是徒然:
              “抽刀断水水更流.”
                有的时候,那就糟透了,受伤的是我自己,不是水: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于是,我学了一个乖,不再从笨拙的截击上下工夫,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固然梦可以不存在了,犹如一切苦行僧,生命本身也就不复在人世存在了,我把自然还给我的梦,梦拿亲切送我做报答.我活着的勇气,一半从理想里提取,一半却从人情里得到.而理想和人情是我梦的弼辅.说到这里,严酷的父亲,在我十三岁上就为人杀害了的父亲,可怜的辛劳的父亲,在我的梦里永远拿一个笑脸给他永远没有出息的孩子.我可怜的姐姐,我就那么一位姐姐,小时候我曾拿剪刀戳破她的手,叫她哭,还不许她告诉父亲,但是为了爱护,她永远不要别人有一点点伤害我,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样的姐姐,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一个孤女的流落的忧苦.他们活着…全都活着,活在我的梦里…还有我那苦难的祖国,人民甘愿为她吃苦,然而胜利来了,就没有一天幸福还给人民…也成了梦.
                先生,你有一把切梦刀吗?
                把噩梦给我切掉,那些把希望变成失望的事实,那些从小到大的折磨的痕迹,那些让爱情成为仇恨的种子,先生,你好不好送我一把刀全切了下去?你摇头.你的意思是说,没有痛苦,幸福永远不会完整.梦是奋斗的最深的动力.
                那么,卖旧书的人,这部《切梦刀》真就有什么用处,你为什么不留着,留着给自己使用?你把它扔在街头,夹杂在其他旧书之中,由人翻拣,听人踩压,是不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窍门,用不着它随时指点?
              那边来了一个买主.
              “几钿?”
              “五百.”
              “贵来!”他惘惘然而去.
                可怜的老头,《切梦刀》帮不了你的忙,我听见你的沙哑的喉咙在吼号,还在叹息:“五百,两套烧饼啊!”
                                                                                     (文章有删节)
              (1)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
              (2)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
              (3)作者赋予了“切梦刀”怎样的含义?请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4)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5)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