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英国著名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
              B.我国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又叫古风)和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咏怀古迹》《登高》以及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均属于近体诗。
              C.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李商隐,中唐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代表作有《无题》《夜雨寄北》《锦瑟》等。
            • 2.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①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 3.

              宿府

              杜甫

              ①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②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③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④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答:(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注】①张养浩: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弃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②伍将军: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③干休:徒然被杀害。④丞相:指秦丞相李斯,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下面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此曲兼有“沽美酒”和“太平令”两曲牌,两者皆属“双调”这一宫调,依照曲牌对曲子句数的规定,本曲有13句。
              B.开头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悔恨的心理。
              C.“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由之境。
              D.作者大量用典,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渗透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的心理。
              E.整首曲词句式参差中见整齐,整齐中而又富有变化,音韵畅达自然,用语平白如话,构成了和谐而婉约的艺术特色。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属豪放派的代表。在散文方面,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刘禹锡、曾巩同属“唐宋八大家”。
              C.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注明曲调;“长沙”是题目,标明所咏的内容。
              D.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 6.

              下列各选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男主角,正末是女主角。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比如尊称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中的“牛马走”、“少卿足下”中的“足下”。谦称有:“臣虽下愚”中的“下愚”。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诗意浓郁的爱情悲剧,他的重要悲剧还有《哈姆雷特》《麦克白》《威尼斯商人》。
              D.后人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诗经》和《楚辞》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流派的源头。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下午两点多,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列车驶近小屋,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已白发苍苍。他驾驶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的轻便马车和一排密密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呆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④所有这些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危险和辛劳。但不管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⑤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退休,一定要去找她们,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走出车站,来到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从未看到过似的。走着走着,他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吗?
                  ⑦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越向前行,他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他立刻知道他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闪光的铁轨。
                  ⑧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⑨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的人。但她那脸严峻、枯萎、消瘦;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消失了。
                  ⑩现在,他结结巴巴地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耻辱。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出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1)第①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写到“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第⑩段写道:“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司机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4)题目包含哪几层意思?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的一个哲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 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1)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②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3)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4)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 9.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候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原文有删改)(1)小说为什么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秤进行开头?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