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每句1分)

              (1)遂名曰“和氏之璧”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天下之刖者多矣

              (4)子奚哭之悲也?
              2.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至少说出两个角度。(6分)


            • 2.

               书韩魏公①黄州诗后                 苏轼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  "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②、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黄四十余年 ,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2)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  "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3)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③书记④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注释: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王元之,王禹偁,字元之,宋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④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元之自黄迁薪州, 于薪   没:________
              (2)魏公 黄四十余年         去:________

              (3)魏公家艰,从其兄居耳   以:_________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不如 善遇之

              B.亦足发明商君 刻薄少恩也   师道 不传也久矣

              C.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慰劳其军中用事

              D.尽破之 归秦         劳师 袭远,未所闻也


              (2)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3分)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处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4)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

            • 4.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 下列语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B.而后乃今 风      培:凭借。
              C. 榆枋而止        抢:触、碰。
              D.而 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2) 下列语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知 几千里也    ② 远而无所至极邪
              B.①抟扶摇 上者九万里    ②我决起
              C.①则芥 之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①海运 将徙于南冥     ②时 不至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4)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5.
              甲: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乙: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从政者 而  殆:危险。
              B.使子路问 焉  津:渡口。
              C.而谁以 之  易:交换。
              D.耰而不  辍:停止。
              (2)选出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楚狂接舆歌 过孔子曰    ②趋 辟之
              B.①是鲁孔丘    ②丘不 易也
              C.①何德 衰    ②不得与
              D.①而谁 易之    ②子路行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从孔子车旁经过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6.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的意义

              (1)越国以                   

              (2)焉用亡郑以               

              (3)且君尝晋君赐矣             

              (4)又欲其西封               

              (5)夫人之力不及此              

              (6)人之力而敝之               

            • 7.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险衅,夙遭闵凶       介词,因为

              B. 而刘夙疾病                 被……缠绕

              C. 九岁不行                       不可以

              D.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明的教化

              【小题2】对《陈情表》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就被迫改嫁,李密是由祖母抚养成人的。

              B. 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辞不就职。“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C. 李密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愿望,又表达了对晋武帝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忠心。

              D. 陈情表开篇就提出不愿应召,接着从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最终让君王收回成命。

              【小题3】下列句子用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B.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C.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D.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8.

              课内文言文基础过关

              ①下列加下划线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 鄙远 鄙陋

              B.两开济老臣心 朝代

              C.尧舜其犹诸 担忧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兵器

              ②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然其妻如此言者,也? 何:为什么           B.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而:表假设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而:表递进               D.其皆出于此?句尾语气助词

              ③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蚓无爪牙之利 B.何厌之有?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④下列各项加下划线字的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晋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

              A.     太子之 B范增数项王  C.吾得事之 D.心而抑志兮

            • 9.

              实词虚词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                              

              (4)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当:                        

              (5)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                          

              (6)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                西:                                      

              (7)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用:                     

              (8)急诣部,如书                            诣:                            

              (9)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                           

              (10)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则:                       

            • 10.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以陷于大难,乃欲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其诗 而实绮 质:质朴   B.自谓不甚 渊明 愧:惭愧
              C.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违背  D.辙亦 海康 迁:贬谪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其诗质而实绮,癯 实腴 吾今真有此病 不早自知,
              B.追和古人,则始 东坡 然吾 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 家贫,东西游走 乃欲 桑榆之末景
              D.吾前后和 诗凡百数十篇 自托于渊明, 谁肯信之
              (3)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 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