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之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

              (1) 下列各组划线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以蒙恬 吏           属:交付
              B. 师于外十余年                    暴:残暴的
              C. 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 谋    阴:暗地里,秘密地
              D. 而 蒙毅于代             系:关押。囚禁
              (2) 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高罪死,除其宦职     ②西 太白有鸟道
              B. ①据阳山,逶蛇而        ②追亡逐
              C. ① 轻百姓力矣            ②君臣 守以窥周室
              D. ①何乃 地脉哉            ②王无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夫晋,何厌
              B. 遣使者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 筑长城,地形,用制险塞    践华为城,河为池          
              D. 吞药自杀        \此恬之罪也
              (4)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非我也,岁也            
              B. 又遣使者之阳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秘之,群臣莫之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 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将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C. 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D. 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 2.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国之将亡,此其 欤   征:争夺   B. 疏者易间,而亲者难 也   睽:背离

               

              C. 愚以谓治道去 甚耳    泰:安定   D. 诱以富贵之道,使 其党   隳:毁坏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祸莫大于权 移人                     又何怨 报乎

               

              B. 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                 农夫市人, 保其不为盗

               

              C. 昔栾怀子得罪于晋, 党皆出奔          开 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 君子 道事君                          愚是 续欧阳子之说
            • 3.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 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 政由一家                       由:如同
              D. 人众车舆                       舆:众多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陆生 说佗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将相欲移兵 诛王              今人有大功 击之
              C. 佗因稍以法诛秦 置长史        独籍 杀汉军数百人 
              D.  尉佗 蹶然起坐                今其志 反不能及
              (3)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下 / 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 / 而诛王天子 / 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新 / 劳苦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 / 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 / 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 / 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 / 诛暴逆将相 / 欲移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 / 新劳苦且休之/ 遣臣 / 授君王印
              (4)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4.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 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 思厥 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矣  判:确定;分清。  终继五国 灭  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 再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 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 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 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 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
              课外文言文阅读。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 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 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 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 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 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 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 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        将:将领
              D.是时桓楚 在泽中             亡:逃亡
              (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若舍郑以 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 吴中                  长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 耳                    顷之未发,太子迟
              D.梁 召故所知豪吏                          荆轲废, 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在项梁的指挥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人,大家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4)句子翻译

              ①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②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 6.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1) 对下列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举进士不利,命乎 奇 数:命运 B. 推否泰以消      息:讯息
              C. 后数日, 装具舟    赍:携带 D. 操觚率然,辞不 意   逮:达到
              (2) 下列“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 B. 索言以为赠 C. 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D. 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
            • 7.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 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 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 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 即此意。
              B. 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 “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 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 思。
              D.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 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所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 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 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 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 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 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 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 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 8.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⑴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_____

                  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      既:_____      归:_____

                  ⑶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________

                  ⑷ 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卒:________

                  ⑸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次:________

            • 9.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百金赂仇主。月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呜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颌之。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武无奈之,忿塞欲死。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武惊喜,意稍得伸。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宰不听辨,欲笞恒。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宰大惊,窜去。樵人犹张皇四顾。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樵人自刭死。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竞决宰首,已而复踣。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以重金赂 邑宰   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B. 遣人 探索其家    探索:探询
              C. 与宰 关说    关说:通融说情 D. 值晨进 薪水    薪水:俸禄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母龙钟 至   吾尝跛 望矣 B. 又 百金赂仇主    愿夫子辅吾志,明 教我
              C. 见恶人 鸣跃    于其身也, 耻师焉 D. 樵人 自刭死    今其智 反不能及
              (3) 下列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B.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C.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D.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武承休的梦开头,暗示了田七郎的知恩图报能共患难的可贵品格,为下边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 田七郎身陷囹圄为武承休搭救,却不说一句感谢的话。从后文可知是因为他已经决定将来武承休有难时舍命相助。
              C. 田母初见武承休就看出武承休将来有难,所以极力阻止儿子和武承休的交往。但在武承休解救了田七郎后却不再阻止两人的交往。
              D. 武承休的叔叔被打死,田七郎却不来安慰,是他认为杀死林儿已经报答了武承休的恩德,于是不再跟武承休交往。
            • 10.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 时入山林   ②申之 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 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 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五亩之宅, 之以桑
              B.狗彘 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 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 而走
              (3) 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