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 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 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 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C.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D.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D.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B.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C.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D.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 3.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选自《老王》)

              本段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 4.

              “香菱学诗”是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1)黛玉说得“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指的是____诗的____、___两联。

              (2).“王摩诘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这样算起来至少有三百多首诗了,读到这里会让我们联想起哪句谚语或俗语?请结合故事情节谈谈香菱学诗对你自己写作的启示?

            • 5.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了不能开工的,有投诉汽车没法开上马路的, 有投诉广告牌被遮住了的,一个衣着讲究的主妇直接对着话筒大喊:“我名贵的家具啊!快把那些低贱的植物弄走!”

              这一切已经完全超乎她的本意,以至于警察找上门时,她除了不停地道歉之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警察绕着小小的花盆走了一圈又一圈,啧啧称奇,“这么小的花盆,怎么可能呢?!”最终他还是傲慢地命令:“砍了吧!”眼看刀就要落下,她大叫一声:“不要——”

              然后?然后她就吓醒了。醒来的她心怦怦直跳,她环顾自己的屋子,不足十平米的空间挤满了各种必需品,哪有种花的余地?再说,也没那个工夫。

              原来是做梦呀!她深深叹了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惋惜。

              醒来后的生活依旧无聊。她又开始想念那朵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了。起初这思念也只能算是矫情,可很快就像梦里那盆牵牛花一样疯狂蔓延开,遮挡住她的眼睛,勾引她的鼻子,扯住她的思维……她招架不住了,咬咬牙把攒下的假期都休了,长途跋涉回了一趟老家。

              老家的爬墙虎很是茂盛,铺满了祖屋一整面墙。她看着那些纯绿色的家伙,很是疑惑,明明是爬墙虎呀,为什么记忆中老家的墙面是牵牛花呢?那些紫色的小花是怎么回事?

              她安慰自己,离开老家太久,记忆模糊也是正常的吧,说不定就是嫌爬墙虎只有绿色太单调才离开家的。她决定带一包爬墙虎的种子回去种,哪怕是扔掉一些东西,也要腾出一点位置来安放正确的记忆。想了想,她又多拿了一些,心想,给住在隔壁的邻居也带点吧,虽然还是不知道隔壁住的到底是谁。

              (有删改)


              (1) 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善于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请就这三种修辞,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2) 本文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她”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中塑造的“桃花源”成为无数读者流连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两篇作品关系独特,它们在内容、主题方面多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实乃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二者也有多处文字,若合符契。职此之故,虽然《记》与《诗》篇分为二,实应以一视之。然而仔细品读,在其传世的文本之中却又夹杂了某种不和谐。因为《记》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诗》却言“衣无新制”,《记》与《诗》的表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王维《桃源行》诗曰:“居人未改秦衣服。”看来,此中必有
                  在《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无非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劳作场景,土地、屋舍、良田、池塘、田间路、往来农人,这些应是他在桃花源外常见之物,故并无值得十分诧异之处。但其后却写道“见渔人,乃大惊”,此六字极生动,刻画出了桃花源中居民见到渔人后,生活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未有任何言语交接的第一眼相视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震荡?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渔人与桃花源中居民着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这种外形上的明显差异,才引起他们的心理诧异。因此,笔者推测,《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如”乃“异”之讹字,陶公此处原句当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
                  其实,王叔岷先生曾提出过此种设想。在《陶渊明诗笺证稿》中他说“昔年岷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颇有从岷此说者)。”但是后来王叔岷又对自己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他说“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着(当为“者”之误,笔者按),盖谓其中男女皆衣着,亦如外人皆衣着,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诚如王氏所言,这样一来,《诗》与《记》确实是不再了,但笔者却深感疑惑。因为自从告别原始社会以来,穿衣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活规范,以“文体省净,殆长无语”(锺嵘《诗品》论陶诗)著称的陶公岂会在此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桃花源中居民与外面的人一样是穿着衣服的?
                  “悉异外人”的文本在现存的陶集各版本中确实是找不到文献支持的,但仅此一字之易却将上述《记》与《诗》中存在的矛盾彻底消除。从学理上看,校勘学上有所谓“理校”之法,所以,改“如”为“异”是可行的。程千帆所撰《校雠广义•校勘编》中说:“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王氏以为改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后再与前句“其中往来种作”连读便语义不畅。其实,陶公在此处描写中运用了三个视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乃从整体着眼;“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是局部呈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细节描写。三个视角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层次井然。所以,此处“其中往来种作”断句时应归入第二层次局部呈现之中。纵横交织的田间路上,耕种的农夫穿梭,远处的村中传来依稀可闻的鸡鸣犬吠,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间耕作图。
                  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以上谨就《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一句略陈,期能符陶公之本意。
              (1)依据文本的内容,以下对于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抵牾:此处指文本内容的晦涩不畅。“抵牾”的本义指“牛角相抵触”。
              B.桴鼓相应:意即相互附应、紧密配合。“桴鼓”即是指“鼓槌与鼓”。
              C.待发之覆:即“待研究明确的知识、问题等”。“发覆”即“去其遮蔽”。
              D.管见:作者自谦见闻不广,所见浅窄。“管见”即“管中窥物之所见”。
              (2)作者以王维诗证述观点,联系文本的内容推断,以下诗句出自王维《桃源行》诗的一项是 ______
              A.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B.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C.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D.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3)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应是“悉异外人”之误,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 7.
              欣赏下面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 8.

              16.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金嘴   劳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

              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

              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

              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

              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一番,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

              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进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脑袋“亮”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

              “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

               “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

               “据说你讲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

              “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

              “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

              “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

              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   

              “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

              “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显得兴趣不大。

              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碰到这类话题哪有别人插嘴的份儿。

              “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

              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

              “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

              “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

                 “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案。

              “不用了。”他摆摆手。

              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

              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病。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

              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掉进钱眼里的极端例子。说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

              我呆呆地握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 同学焦大头号称“金嘴儿”,最突出特点就是脑袋大,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
              B. “我”与“焦大头”二十年后见面,却没能享受到他天南海北地“神侃”,令“我”很扫兴,但我仍然非常惦记他的病情,表现了对同学的深情厚谊。
              C. 小说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对比手法,焦大头脑袋大,他的妻子脑袋小;夸张的手法,如焦大头患了“财迷心窍的怪病”后的种种表现。
              D. 对焦大头的妻子虽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笑了一阵子”“愤愤”“越说越激动”等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爽快。敢爱敢恨。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E. 小说结尾写“我”在得知真相后,呆呆地握着手机,不知道说什么好,表现了“我”的震惊与困惑,这无言的结局,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深深的思考。
              (2) 

              小说以“金嘴”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写焦大头和“我”见面后言词极少,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小说结尾处“我”接听电话时“不知说什么是好”,假如你是“我”,你想和老同学金嘴说些什么?要求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不脱离小说的情景,有正确的是非观。

            • 10.
              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苗得雨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药学界霸主,您能够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的佼佼者恳请您不吝指教。敬祝编安。

              某校生物社团  苗得雨

              2016年3月5日

              (1)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5)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