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以助其急/暗地里
              B.夫韩、魏诸侯之障/障碍
              C.藉之以其西/遮挡
              D.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保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范睢用于秦收韩/一夫作难七庙隳                      
              B.商鞅用于秦而收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君臣固守窥周室        
              D.当时士虑患之疏/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3.选出对下面一句话断句正确的一项 (   )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B.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D.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亚父者,范增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击沛公于坐,杀之
              C、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杀人不能举               坐须臾,沛公起
              2、下列加粗的词活用现象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A、范增数项王            
              B、常以身蔽沛公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因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寰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
              1.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利乘便,宰割天下——其无备,卒然击之
              B.北收要害郡——杜赫之属为
              C.争割地赂秦——秦有余力制其弊
              D.致天下之士——尝十倍之地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会盟而谋
              A.追、逐北,伏尸百万
              B.以黔首
              C.八州而朝同列
              D.天下、集响应
            • 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划线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
              B、罟不入夸池。——数:读作cù,数量多。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憾:遗憾。
              D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五亩宅,树之以桑 ②复使一人趣
              B、①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②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①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②冰,水为之,而寒
              3、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七十者帛食肉
              C、吾道也,失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八州而朝同列
              4、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划线词古今义基本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

              A、蟹六而二螯
              B、輮以为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
              ③蚓无爪牙
              ④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6.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读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曾经两次来到北戴河。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片中,作者联想到了一位古人,是谁?词句中联系到的是这位古人的哪首诗歌?作者为什么在此提到这位古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傅天琳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像一件高高晾着的衣裳
              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

              许是鸟儿口中
              偶尔失落的一粒籽核
              不偏不倚
              在砖与灰的夹缝里
              萌发了永恒的灾难
              而它稀疏的枝桠上
              麻雀吵闹着
              正在筑巢
              而它伸直的手臂
              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
              捎去
              并不破碎的盼望

              它盼望什么呢?我不知道
              犹如我不知道
              它摇曳的枝叶
              是挣扎,还是舞蹈
              是的,它活得多别扭
              但决不会死去
              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里
              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
              写在天空

              1.诗人塑造的黄桷树形象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托物言志,借黄桷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落 叶
              西风赠给我落叶一片
              一片枯萎了的生命

              枯黄的落叶
              无愧地笑着——

              她把浓绿
              赠给了果的红晕

              她把青春
              织进了树的年轮

              (1)这首诗运用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了“落叶”的形象。
              (2)它启示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村夜
              藏克家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
              把孩子关进被窝,
              (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
              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地听狗的动静。
              (1934年)

              1、对诗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太阳刚落”,诗句涉及的是具体时间,却未涉及大的时代背景;而下面的是句“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便明确的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村夜”的恐怖氛围。
              B、括弧中的梦想不是对上面诗句的诠释,而是另有其深刻的内涵:一是含蓄地表述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是借助梦境来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
              C、“再捻小了灯”,诗人描述的这个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所折射出的心理活动,能够催生读者的想象。  
              D、“强撑住眼皮”,为什么?诗人说:为了“把心和耳朵连起来”专注的“听狗的动静”!诗人形象地告诉读者:社会的不安定,已把善良的农民,都逼成了惊弓之鸟。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歌诗合为时而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诗人虽没有明说,但透过诗中的意象,便含蓄地显现了出来。
              B、诗人创造性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梦想的安宁、静穆的美好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审美倾向。
              C、诗人善于选择动词准确的表达意象,且使无声的动作富有动感。比如“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被窝”,又如“再捻小了灯/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D、诗人擅长选择生活细节形象的展现大主题。诗篇所写的是“村夜”,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片断,但透过这个典型意象,读者的思维与目光,却被吸引并投射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