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2) 从《氓》中找出2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3)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                               的性格。
              (4)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                  ,流露出来的感情                     ,决绝而不留恋。
              (5)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                                的性格特点。
              (6) 《氓》中女主人公在讲到婚后“氓”的行为变化的时候,怨愤地责骂他:                                                
              (7)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8) 《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9) 《氓》中, “                                        ”以比兴的手法表现女主人公的年轻美丽;而用比兴手法写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的句子是:                                                
            •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 

              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 

              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宋】姜夔

              家在马城西,今赋梅屏雪。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

              前度带愁看,一饷和愁折。若使逋仙及见之,定自成愁绝。

              (1)“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下列诗句均以梅花为描写对象,请选出诗中提到的“逋仙”所写的名句( )

              A.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D.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4.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__。

              (2)简析首联的作用。

            • 6.

              蝶恋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谍恋花》是词牌,双调共60字,上下阕格律一致,押仄声韵。

              B.王国维,古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学术专著行世。其著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界”乃词中胜境。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曲,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分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虚写,暗含抒情的意味。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用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E.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相同,都指“沉迷”,词人告诫大家勿要沉陷在离别之情中不自拔。

              (2) 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登记内容分析作者表现出哪几种无奈?
            • 7.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 8.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

              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E.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 改后表达效果其实不如改前好,不能很好地切合诗人心境。

              (2) 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2)风之积也不厚,                   ,                   。

              (庄子《逍遥游》)

              (3)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4个小题中任意选做3个小题)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记否,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青年时畅游江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3)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不必顾忌礼仪而应尽快脱身,说道:“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