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中塑造的“桃花源”成为无数读者流连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两篇作品关系独特,它们在内容、主题方面多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实乃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二者也有多处文字,若合符契。职此之故,虽然《记》与《诗》篇分为二,实应以一视之。然而仔细品读,在其传世的文本之中却又夹杂了某种不和谐。因为《记》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诗》却言“衣无新制”,《记》与《诗》的表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王维《桃源行》诗曰:“居人未改秦衣服。”看来,此中必有
                  在《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无非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劳作场景,土地、屋舍、良田、池塘、田间路、往来农人,这些应是他在桃花源外常见之物,故并无值得十分诧异之处。但其后却写道“见渔人,乃大惊”,此六字极生动,刻画出了桃花源中居民见到渔人后,生活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未有任何言语交接的第一眼相视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震荡?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渔人与桃花源中居民着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这种外形上的明显差异,才引起他们的心理诧异。因此,笔者推测,《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如”乃“异”之讹字,陶公此处原句当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
                  其实,王叔岷先生曾提出过此种设想。在《陶渊明诗笺证稿》中他说“昔年岷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颇有从岷此说者)。”但是后来王叔岷又对自己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他说“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着(当为“者”之误,笔者按),盖谓其中男女皆衣着,亦如外人皆衣着,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诚如王氏所言,这样一来,《诗》与《记》确实是不再了,但笔者却深感疑惑。因为自从告别原始社会以来,穿衣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活规范,以“文体省净,殆长无语”(锺嵘《诗品》论陶诗)著称的陶公岂会在此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桃花源中居民与外面的人一样是穿着衣服的?
                  “悉异外人”的文本在现存的陶集各版本中确实是找不到文献支持的,但仅此一字之易却将上述《记》与《诗》中存在的矛盾彻底消除。从学理上看,校勘学上有所谓“理校”之法,所以,改“如”为“异”是可行的。程千帆所撰《校雠广义•校勘编》中说:“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王氏以为改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后再与前句“其中往来种作”连读便语义不畅。其实,陶公在此处描写中运用了三个视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乃从整体着眼;“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是局部呈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细节描写。三个视角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层次井然。所以,此处“其中往来种作”断句时应归入第二层次局部呈现之中。纵横交织的田间路上,耕种的农夫穿梭,远处的村中传来依稀可闻的鸡鸣犬吠,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间耕作图。
                  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以上谨就《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一句略陈,期能符陶公之本意。
              (1)依据文本内容,以下对于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桴鼓相应:意即相互附应、紧密配合。“桴鼓”即是指“鼓槌与鼓”。
              B.待发之覆:即“待研究明确的知识、问题等”。“发覆”即“去其遮蔽”。
              C.抵牾:此处指文本内容的晦涩不畅。“抵牾”的本义指“牛角相抵触”。
              D.管见:作者自谦见闻不广,所见浅窄。“管见”即“管中窥物之所见”。
              (2)作者以王维诗证述观点,联系文本的内容推断,以下诗句出自王维《桃源行》诗的一项是 ______
              A.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B.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C.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D.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3)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应是“悉异外人”之误,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C.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D.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 3.
              鸟鸣识别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象,对图象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而且都能给人们无穷的愉悦享受。
              B.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C.虽然鸟鸣声与一些噪声频率相近,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的差别。
              D.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积极努力,尤其是致力于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一般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B.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非常先进,它只需要通过对鸟类的大小和颜色等简单情况的了解,就可以对鸟类进行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将使得鸟类追踪及其他相关研究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容易便利。
              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都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人类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要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
              D.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并将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鸣声用于机器学习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4.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的一项是 ______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想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务,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