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连觉现象.一些人用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你呢管理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3)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吕本中《采桑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语文新高考博客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语文新高考博客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河家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②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    
              (4)①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