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
              (2)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
              (3)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
            • 2.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我们在地上种植一粒玫瑰种子时,会注意到它很小,但我们不会批评它“无根无茎”。我们会把它当作为一粒种子,按一粒种子的所需给它浇水施肥。当它刚破土而出时,我们不会责备它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而且,当花蕾刚出现时,我们也不会批评它不盛放。我们会惊讶地看着这个过程发生,在其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它所需的照料。这株玫瑰,从一粒种子到凋谢,始终是一株玫瑰。看起来,它总是在变化的过程中。然而,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在哪个时刻,它都是完美真实的。
              你从这一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60字内)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尽管汪国真先生被评论界批评为浅薄,认为他的诗歌港台化、《读者》味,是一种精神幻觉,避开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正视,但青少年不看文学评论,就认同汪国真。汪国真诗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抒写,充满了阳光和温暖,这对当代的高中生,以及大一、大二的学生是有意义的。他的诗歌里有俯拾皆是的警句名言,比如“要嫁就嫁给成功,要输就输给追求”“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对青春少年来说,有一种很给力的鼓舞。高中生面临高考,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那种赞美友情的美好就显得特别温暖,而这样的赞美当下很少。批评家注意到了汪国真诗作的受欢迎程度,但他们认为这是汪诗迎合了大众文化扁平化、快餐化的即时消费心理,让读者本已懒惰的心理更加懒惰。我们的文学需要批评家,有真知灼见的尤其珍贵,但批评要有底线。汪国真的诗作,是在朦胧诗之后,是对朦胧诗的反驳。它畅达,通晓,明白,一点儿也不晦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符合当下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如果注意到与汪国真成名同期的琼瑶热、席慕容热以及梁凤仪热,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从个人好恶、价值观念出发,让批评横扫一切,而要从社会背景出发,思考利弊,否则儿童式的直觉并不代表真,而是幼稚。有人说中国社会里,诗歌逐步被边缘化,但实际上中国诗歌一直在现场,只是你看不上这样的现场罢了。
              (选自王久辛《汪国真作品代表了中国诗歌的底线》,有删改)
              (1)文中青少年认同的汪国真诗作有哪些特征?
              (2)批评家批评汪诗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期待什么样的批评家?
            •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
              (1)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2)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
            • 5.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1)“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
              (3)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作家蔡康永说话幽默风趣、充满理性。一次,和朋友谈到“才华”时,蔡康永脱口而出:“才华这种东西,和冰箱里冷冻的肉很像,再怎么上等的肉,冷冻太久了不用,也就酸臭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才华,就跟知道自己冰箱里有冷冻的肉一样,不是什么值得傲慢的事情,把那个才华拿来做成些什么,胜过存一堆酸臭的肉,塞爆了冰箱,最后连冰箱都弄坏。”大家纷纷表示认可。
                  ①蔡康永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才华论”通俗地表现了出来?②蔡康永的“才华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答。(不得超过5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 7.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10字。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
            • 9. 将下面的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字)
                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
                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2-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
            • 10.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将“虐猫女”事件、“表叔”杨达才、浙江一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等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彰显了惩恶扬善的社会正义。
                 材料二:前几年,一些网民因一起命案发起了对嫌疑人王某的“人肉搜索”,后经侦查,王某与此事无关。但王某因承受过大的舆论压力,身心受到损害,后来上诉法院,最终法院宣判两家涉案的网站侵权。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6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