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用工非法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于--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设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的1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入;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饮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近年来,虽有向大城市和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发展趋势--上海、广州、福州等都查出过类似问题,但主要还在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里。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为此,有必要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2001年9月10日《工人日报》,有删改)
              (1)从文中所举的事例中,你看出了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2)结合文本,你认为出现现代“包身工”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包身工”始终加上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何在?




              (4)你认为,本文提出的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最根本的举措是什么?简述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宴饮文化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 500~6 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 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宴饮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
              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
              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武器”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D.随着社会的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国宴”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下列不属于“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区别的一项是 ______
              A.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宴饮是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武器;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了礼仪性宴饮。
              B.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礼仪性宴饮”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C.“竞争性宴饮”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礼仪性宴饮”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力,为国家宣扬国威的。
              D.“竞争性宴饮”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礼仪性宴饮”是因为国家的富足、发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示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
              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叶嘉莹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从周朝开始,我们中国人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动,就会兴发,就有感动。因此,教学应先要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能对诗歌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是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因为吟诵的时候,感情是随着声音而活动的;随着声音的韵律,有一种感情在内心徘徊流动。
                  当有了背读吟诵的训练后,就可以有“言”和“语”的练习了。“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言”和“语”是引用诗句以为酬应对答的一种练习。举一例说明:晋国公子重耳被其父宠爱的一个姬妾所害,遂周游列国,见到秦国穆公。秦穆公背《诗经》中的一段诗,重耳也背一段诗,两个人就此结成盟友。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国做国君,还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以诗对答便是“言、语”。将诗歌吟诵用于外交,即“言”;用诗回答,即“语”。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训练中,吟诵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以及其源流之久远悠长。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看到外界的景物,引起了一种内心的感动,然后用诗歌的形式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进而成为能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诗作。
              B.要想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心是不能够死的。只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就可以写出佳作。
              C.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两句词充分体现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D.钟嵘认为诗歌是万物的生长变化感动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的表现,也表明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从辛弃疾的观点看,世间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万物的生长变化,也都可以成为写作诗歌关照的对象。
              B.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种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关怀。
              C.作者认为,学习诗,可以使人心不死,而且,还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D.不但要背诗,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吟诵的时候,感情随着声音而活动,这样,便会有一种感情随着声音的韵律在内心徘徊流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注重诗歌的吟诵,从周朝便已经开始了,《周礼》中曾记载的“兴”,指的就是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
              B.吟诵诗歌,需要心动,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便可以产生感动。
              C.“讽”与“诵”,是在“兴”与“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吟诵诗歌的要求,可以使人达到对诗歌随时随地地感发,灵活自如运用的地步。
              D.“言”和“语”是吟诵诗歌的最高要求,晋国公子重耳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秦穆公结成盟友,最终回国做了国君。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在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底层的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笔下的人物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戏剧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出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 “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编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有删改)

              ​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______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 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干杯”。
              C.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化另一种隐晦难懂的深沉情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会珍珠港演讲
                                                                         (美)罗斯福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期--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蓄谋已久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天皇进行会谈,以期维护太平洋和平。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之后的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还向我们的国务卿提交了对合众国最近致日方信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称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已无用,但并来包含有关战争或武装进攻的威胁或暗示。历史将会证明,夏威夷距日本那么遥远,这次进攻是经过许多天或甚至许多个星期精心策划的。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蓄意以虛伪的声明和表示继续维护和平的愿望来欺骗美国。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害。我遺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檀香山)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关岛。
                  咋夜,日本军队裳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袭击了中途岛。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采取了突然攻势。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事证实了这一占美国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本身。
                  作为三军总司令,我已指示,采取一切措施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此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此次蓄谋已久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要以自己的正义力量赢得绝对胜利。
                  我现在预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战争已经开始,无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相信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将取得必然的胜利,愿上帝保估我们!
                  我要求国会授权我宣布:
                  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发动进攻,重创美国在夏威夷岛的部队。
              B.日本距夏威夷非常遥远,表明对美国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
              C.日本先轰炸了美国瓦胡岛,一小时后才向美国宣布停止谈判,进入战争状态。
              D.日本不仅偷袭美国,还袭击马来亚、香港等地,是突然袭击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点明事件,再深入剖析事件性质,指出其危害,最后表明态度,发出动员号召。
              B.文章在论述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削弱了文章的理性,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中间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语言简练而有力量。
              D.本文作为总统发布的作战宣言,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感情饱满,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当时日本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但美国仍想和日本维持太平洋局部和平。
              B.美国曾和日本政府会谈,对和平抱有幻想,因而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没有丝毫准备。
              C.太平洋战争的全面暴发,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和生存,美国才被迫宣布对日作战。
              D.罗斯福相信,美国武装部队依靠本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上帝保佑,必将取得胜利。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叶嘉莹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从周朝开始,我们中国人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动,就会兴发,就有感动。因此,教学应先要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能对诗歌可以随时随地地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是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因为吟诵的时候,感情是随着声音而活动的;随着声音的韵律,有一种感情在内心徘徊流动。
                  当有了背读吟诵的训练后,就可以有“言”和“语”的练习了。“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言”和“语”是引用诗句以为酬应对答的一种练习。举一例说明:晋国公子重耳被其父宠爱的一个姬妾所害,遂周游列国,见到秦国穆公。秦穆公背《诗经》中的一段诗,重耳也背一段诗,两个人就此结成盟友。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国做国君,还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以诗对答便是“言、语”。将诗歌吟诵用于外交,即“言”;用诗回答,即“语”。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训练中,吟诵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以及其源流之久远悠长。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看到外界的景物,引起了一种内心的感动,然后用诗歌的形式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进而成为能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诗作。
              B.要想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心是不能够死的。只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就可以写出佳作。
              C.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两句词充分体现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D.钟嵘认为诗歌是万物的生长变化感动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的表现,也表明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从辛弃疾的观点看,世间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万物的生长变化,也都可以成为写作诗歌关照的对象。
              B.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种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关怀。
              C.作者认为,学习诗,可以使人心不死,而且,还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有一种关怀。
              D.不但要背诗,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吟诵的时候,感情随着声音而活动,这样,便会有一种感情随着声音的韵律在内心徘徊流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注重诗歌的吟诵,从周朝便已经开始了,《周礼》中曾记载的“兴”,指的就是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
              B.吟诵诗歌,需要心动,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便可以产生感动。
              C.“讽”与“诵”,是在“兴”与“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吟诵诗歌的要求,可以使人达到对诗歌随时随地地感发,灵活自如运用的地步。
              D.“言”和“语”是吟诵诗歌的最高要求,晋国公子重耳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秦穆公结成盟友,最终回国做了国君。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在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底层的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笔下的人物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戏剧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出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宴饮文化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 500~6 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 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宴饮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
              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
              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武器”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D.随着社会的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国宴”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下列不属于“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区别的一项是 ______
              A.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宴饮是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武器;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了礼仪性宴饮。
              B.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礼仪性宴饮”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C.“竞争性宴饮”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礼仪性宴饮”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力,为国家宣扬国威的。
              D.“竞争性宴饮”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礼仪性宴饮”是因为国家的富足、发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示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
              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会珍珠港演讲
                                                                         (美)罗斯福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期--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蓄谋已久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并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天皇进行会谈,以期维护太平洋和平。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之后的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还向我们的国务卿提交了对合众国最近致日方信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称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已无用,但并来包含有关战争或武装进攻的威胁或暗示。历史将会证明,夏威夷距日本那么遥远,这次进攻是经过许多天或甚至许多个星期精心策划的。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蓄意以虛伪的声明和表示继续维护和平的愿望来欺骗美国。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损害。我遺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檀香山)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袭击了关岛。
                  咋夜,日本军队裳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袭击了中途岛。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采取了突然攻势。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事证实了这一占美国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本身。
                  作为三军总司令,我已指示,采取一切措施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此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此次蓄谋已久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要以自己的正义力量赢得绝对胜利。
                  我现在预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战争已经开始,无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相信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将取得必然的胜利,愿上帝保估我们!
                  我要求国会授权我宣布:
                  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发动无无端的、卑鄙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对美国发动进攻,重创美国在夏威夷岛的部队。
              B.日本距夏威夷非常遥远,表明对美国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
              C.日本先轰炸了美国瓦胡岛,一小时后才向美国宣布停止谈判,进入战争状态。
              D.日本不仅偷袭美国,还袭击马来亚、香港等地,是突然袭击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点明事件,再深入剖析事件性质,指出其危害,最后表明态度,发出动员号召。
              B.文章在论述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削弱了文章的理性,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中间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语言简练而有力量。
              D.本文作为总统发布的作战宣言,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感情饱满,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当时日本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但美国仍想和日本维持太平洋局部和平。
              B.美国曾和日本政府会谈,对和平抱有幻想,因而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没有丝毫准备。
              C.太平洋战争的全面暴发,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和生存,美国才被迫宣布对日作战。
              D.罗斯福相信,美国武装部队依靠本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上帝保佑,必将取得胜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