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同学们,本期学习中,《记念刘和珍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是一副关于鲁迅的对联,已给出上联,请你根据对联相关知识,判断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项是( )

              上联:先生竟去矣!何堪千万青年,彷徨呐喊!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伟人归来兮,谁怜华夏山河,朝花野草
              B.中国其醒乎?谁怜华夏山河,朝花野草
              C.中国其醒乎?谁怜半壁山河,野草朝花
              D.伟人归来兮,谁怜半壁山河,野草朝花
            • 2.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所谓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______”。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题签)的(yíng)等。对联的写,往往注重其(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丰富,平仄协调,(吟咏/涵泳)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

              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古代汉语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归为平、仄两大类。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也有个别仄声字入阴平、阳平的。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对联或(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 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秋 (rěn)冬祥 意
              B.(jùn)刻     锒锒上口
              C.言简意 (gāi)   写       
              D.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 3.

              青   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选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 1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2) 13. 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 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⑵ 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3) 14.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请简要分析。(4分)

                                                                                               

              (4) 15. 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6分)

                                                                                             

            • 4.

              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与上文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40个字。

                  戏剧,演说着万千故事,铺展开人类的梦想。那里,春风吹开少女的心事;那里,热血激荡人生的豪迈。《铡美案》,包公的一句“开——铡——”,斩断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势;   ①   ,   ②   。

            • 5.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粒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 6.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哈姆雷特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 7.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2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8.

              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 9.
              依照现代汉语语法,下列诗句语序调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寒宵霜雪霁。
              B.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闻战伐千家野哭,渔樵起数处夷歌。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
              D.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吴丝蜀桐高秋张,空山云凝颓不流。
            • 10.

              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
              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