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

              (1)  对下列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 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 以二国秦                              委:对付

              D. 秦无异也                              视:比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 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 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4)  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 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       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 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4分)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3分)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 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 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奋六世之余(功业)                                始皇既(死)

              B. 非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     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D. 收天下之(兵器)                                   崤函之,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2)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A. ……蒙故业,遗策

              B. 利乘便,宰割天下

              C.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 廉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3.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非于钩戟长铩也(       )     (2)非于九国之师(       )

              (3)八州而朝同列(       )         (4)一夫作难而七庙(       )

              (2)  选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                   B. 以为桂林。象郡

              C. 秦以区区之地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3)  选出下列分析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4)  翻译下列语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

              太 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役未几而              罢:    ▲    

              (2)县人兴于学              讽:    ▲    

              (3)天下之安危吾自治不耳    顾:    ▲    

              (4)而者则有所不得言        传:    ▲    

            • 5.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颐独 许之  器:器物         B. 后乃更执 圆方      圆方:这里指意见相反
              C. 召           趣:速来          D. 能邂逅冯熙载邪  焉:怎么
              (2) 下列对文中画下划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 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 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 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 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1)百步而后止 或(    )   (2)以手抚坐长叹  膺(    )

              (3)君子非异也  生(    )     (4)梦啼妆泪阑干  阑干(    )

              (5)王无岁    罪(    )    (6)金砺则利  就(    )

            •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________(《留侯论》)

              (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   病:________(《原毁》)

              (3)失其所,不知              与: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       殆:________(《秋水》)

              (5)则思谦冲以自              牧: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6)手不停于百家之编          披:________(《进学解》)

              (7)今由与求也夫子            相: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8)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9)吏民,封府库              籍:________(《鸿门宴》)

              (10)人犬豕鸡豚               攘:________(《非攻》)

            • 8.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患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行事为《孝义传》     次:编列
              B. 安可 之                   诬:抹杀
              C. 莫不为运 寒心               寒心:因恐而惊心
              D. 运常愿 一谏官             处:处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露门学士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事有不便于时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C. 朝 公卿                   不知老 将至
              D. 从容讽议, 性讦直         化 为鸟
              (3)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 乐运认为,按照先王礼制自天子至百姓必须守三年之丧,而孔子认为,守三年之丧是因子女生下三年后方可脱离父母怀抱。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大有儒家杀身以成仁的君子风范。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求谏官而不得后,就奉皇帝之命编纂《谏苑》,受到隋文帝的赞赏,真可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令人钦佩。
            • 9.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

              9.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知生之志                                      抑:       

              (2)乎其若思                                             俨:       

              (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          宜:       

            • 1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下之贤才皆已 用     举:提拔,推举
              B. 四海皆已无                  虞:欺骗,欺诈
              C. 则将不 食与沐矣         暇:闲暇时间
              D. 亦宜 而进之                引:推荐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B. 周公治国有方,奸佞小人得以清除,蛮夷部族也已归顺,各种教化制度都已建立,社会风俗淳厚朴实。
              C. 尽管周公具备圣人的才能,国家也治理得有条不紊,但仍求贤若渴,深恐思虑不全,辜负周成王之意,失去天下人心。
              D. 作者尽管两次呈书没有回音,三次登门不受欢迎,但仍然再次呈书宰相,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的心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