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1) 解释下列词语。


              景致:                                                                      

              义正辞严:                                                                     

              大逆不道:                                                                   


              (2) 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 

               答:                                                                      


              (3) 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


               答:                                                                      


              (4) 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


               答:                                                                      

                                                                                           


              (5) 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字)


               答:(1)                                                                    

                      (2)                                                                        


              (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 2.

              “香菱学诗”是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1)黛玉说得“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指的是____诗的____、___两联。

              (2)“王摩诘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这样算起来至少有三百多首诗了,读到这里会让我们联想起哪句谚语或俗语?请结合故事情节谈谈香菱学诗对你自己写作的启示?

            • 3.

              “香菱学诗”是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1)黛玉说得“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指的是____诗的____、___两联。

              (2).“王摩诘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这样算起来至少有三百多首诗了,读到这里会让我们联想起哪句谚语或俗语?请结合故事情节谈谈香菱学诗对你自己写作的启示?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___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____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___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_____.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
              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
              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
              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輸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彩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 8. 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披上了模糊。有几处耸立云 (A.霄B.宵)的高楼在雾气中只显现了最高的几层,巨眼似的成排的窗洞内闪闪烁烁射出惨黄的灯光—远远地看去,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蜃  ①(A. shèn B.chèn)楼,没有一点威武的气概。而这浓雾是 乙   (A.无穷无尽B.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也都成了晕状的怪异的了;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kuò②(A.阔B.廓),一切都在模糊变形中了。    (摘自茅盾《子夜》)

              (1)为文中①处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___________  
              乙_____
              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又一里程碑式的深海装备,其____之处,就是国产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
                     深海下潜达到一万米的海底后,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将一辆轿车的重量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有严苛的要求,必须____.2015年5月,我国首个国产4500米潜深载人潜水器耐压壳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出厂。该球壳与“蛟龙号”所采用的耐压壳尺寸相当,不同的是,“蛟龙号”的耐压壳是俄罗斯制造,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现在,我国也_____研发了此项技术。
                     2012年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______),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同时,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______地进行着,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与众不同    毫发不爽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
              B.标新立异    毫发不爽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
              C.标新立异    稳操胜券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
              D.与众不同    稳操胜券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比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重要,要优先研制
              B.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还要研制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C.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和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都要研制拥有
              D.有了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创造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B.“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完成了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C.“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D.“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完成388项测试任务,创造了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 10.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 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甲】 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千,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 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乙】 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装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 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了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 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 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千篇一律(老生常谈)     B.掺和(融合)
              C.精髓(精神)                   D.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2) 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B.“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凤姐说黛玉像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有奉承之意。
              C.“骚坛”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与《诗经》中的“风”并举,“风骚”泛指文学。
              D.“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3)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4) 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5) 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