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忆秦娥•听戍者言

              周纶

              天涯路,荒荒野日黄云暮。黄云暮,年年笳吹,征衣如故。
              君恩不到边庭戍,乡心空结将军树。将军树,平安烽报,翠围深固。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一、二句,描写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荒野落日,黄云孤飞,天涯迟暮。
              B.笳是一种古乐器,汉代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也称胡笳,其声音悲凉,常用来形容边塞。
              C.上片三、四、五句,“征衣”二者扣题中的“戍者” “年年”言守边之久,“如故”言朝廷不关心士卒,不给他们洗换的征衣。
              D.词的结句以“翠围”联想家乡,与开首“黄云”描绘边塞,两相映衬,既突出思乡的主题,又使全篇的结构浑成圆融。
              E.词的下片,是作者以自己戍边的亲身感受与经历,发出了“君恩不到”,“乡心空结”的叹息。
            • 2.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
              A.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现在的北京,古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作北京,或称京师,经清延用到辛亥革命后。1928年,将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B.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汉将营”实指唐兵营,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山东二百州”等。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
              C.“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句意是边塞的曙光照耀着倾倒的旗帜,一片凄凉。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词,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E.尾联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东汉时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缨”,描写抒情,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燕台一望客心惊”的景象。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4.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阿Q正传》中,小D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B.《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佬傩送.
              C.抄检大观园时,司棋掀翻了自己的箱子并当面冲撞领头抄检的王善宝家的,体现了她对封建主子及其帮凶的蔑视和自尊自重、敢于反抗的强烈个性.
              D.《药》的结尾部分用阔人祝寿时的馒头比喻坟头,意味深远,小说全篇笼罩着沉重阴冷的气氛,这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馒头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E.《老人与海》中年轻的男孩马诺林,象征着力量和希望,海明威借这个形象表明老人的事业后继有人.
            • 5.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6.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③。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诗分古体和近体,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
              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战乱,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
              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E.此诗前三联写“野望”,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尾联才指出由这一变化的原因,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 7.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 8.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通感手法的两项是
              A.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E.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9.

              半  局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欣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桃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会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怅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 10.
              下面四句话中都用了引号,其作用相同的两句是(   )
              A.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B.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C.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什么情况是“过”,什么情况是“不及”,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D. “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