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赠孙思顺
              [元]杨载
              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                     
              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   【注释】①玉屑:喻美好文辞。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如将诗中“             ”补充完整,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落日帘栊燕子飞B.日落帘栊燕子飞
              C.帘栊落日飞燕子D. 帘栊日落飞燕子
              (2)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登黄鹤楼》)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3)在此首赠送友人的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别友人
              卢纶【1】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
              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2)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    
              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
              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
              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
              (3)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开篇即写“愁”,但也有很多诗歌是间接表现愁闷之情的,如李清照《声声慢》:“        、晚来风急”。
              ②卢纶在诗中写了自己客居多病的经历,杜甫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经历的两句是:“        ”。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    派。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代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横线上:        。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 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②解携: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①别酒重倾:    
              ②乱山凝恨: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元)张可久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注释】①忘机:忘却心计。②泛泛:在水面飘浮或浮行的样子。
              (1)画线句写的是    情景,“懒”字状出    之情态,“慵”字状出黯然神伤之情态,“怕”字状出    之情态。
              (2)赏析本曲的主要表现手法。
            • 6.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苏轼和诗作答。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③蹇(jiǎn):跛脚。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2)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请比较两
              首诗,具体说明。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①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②浩然:豪迈坚定的样子。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远行友人的别绪离愁。
              B.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统指荆山楚水,展示辽阔雄奇境界。
              C.“江上几人在”句想象归客一个人归还将遇见哪些故人,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及对故交的情意。
              D.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当此送别之际,设想他日重逢,开怀畅饮,更见惜别之情。
              ②有人说这首送别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1)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    
              (2)下列对本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交代了作者与路六是儿时旧友,一别四十年,彼此杳无音讯,童年时代结下的深厚友情却从来未曾改变。
              B、三四句写作者突然想到:倘若还能再次相会,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这次意外的相逢竟然是在匆忙的告别筵宴上。
              C、前四句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写离别之情:儿时情深、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难期,道尽了人生的离合悲欢。
              D、五六句转而写别筵的眼前风光,红艳如锦缎般的桃花,自得胜过棉花的柳絮,让作者对景伤情,不免嫌恶憎恼。
              ②这首诗“剑南春色还无赖”一句中的“无赖”,有人解释为“可爱”,有人解释为“可恶”。你认同哪一种解释?请结合全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