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张养浩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注】①青霄惨惨:形容碧空如洗的样子。

              (1)“普天乐”是这首元曲的    
              (2)下列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船开”四句,以大胆的想像,凸显了大明湖美丽的湖光春色。
              B.“烟水闲,乾坤大”展现出湖波浩淼的景象,表现作者志向高远。
              C.“四面云山无遮碍”准确地表现出置身湖中感到的天地阔远景象。
              D.“影摇动城郭楼台”动静结合,描绘出湖中倒影随波荡漾的美景。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画线句。
            • 2. 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
              对客
              归子慕
              默然对客坐,竞坐无一语。亦欲通殷勤,寻思了无取。
              好言不关情,谅非君所与.坦怀两相忘,何害我与汝。
              【注释】①归子慕,万历十九年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打消为官念头,隐居江村,以诗为乐。②与:赞赏。
              (1)诗中写主客相对,诗人一言不发,内心却经历了微妙的心绪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心绪的变化过程。
              (2)后人评价归子慕“其诗学陶(渊明)而得其神髓”,请从诗歌语言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3.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 4.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中吕•满庭芳
              姚  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
              (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太湖登马迹山
              赵 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释】: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6.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定风波”是这首词的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3)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 7.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拟人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赏析。
            • 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醋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像?有何作用?
              (2)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 9.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②“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③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1)诗中的:“佳节”指“    ”节。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B.“菊花”用典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
              C.“落晖”即是夕阳西下,喻人生迟暮之境。
              D.诗中的用典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丰富了诗的内涵。
              (3)评论家认为此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述。
            • 10.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