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苏武传》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yǔ)发,以状语(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现作“医”).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xì)张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状语武复加
              B.一人夜亡背以出血
              C.犯乃死臣恐欺于王而负赵
              D.凿地于人为
              (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发动政变,想要营救苏武
              B.苏武两次要自杀都是怕自己有辱使命辜负了国家
              C.苏武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受到了单于的敬重
              D.卫律抢救苏武是想让他像自己那样归顺匈奴。
            • 2.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徒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褥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郡承。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馀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蠃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王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馀战,无大胜负。召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巨奉杨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 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 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 ”文都等闻,大惧。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 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阁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 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 调动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他将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王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王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
              ②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君都士飨:宴请
              B.楚王伐中山说:劝说,说服
              C.有二人戈而随其后者挈:提着
              D.中山君谓二人顾:顾及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奚为者也?
              译文:你们是干什么的?
              B.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译文: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肯定也会死。
              C.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译文: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
              D.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译文: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
            • 4. 阅读《劝学》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蓝,而青于蓝月出东山之上
              B.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秦王与群臣相视
              C.君子生非义,善假于物也师道之不传久矣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邻之厚,君薄也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义也,善假于物也”表面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旗帜,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作者再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 5. 阅读《 诫兄子严敦书》,完成下列各题。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轻侠客通:结交
              B.是非正法妄:你们
              C.父丧致:到达
              D.数郡毕:全都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是    
              A.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译文: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
              B.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译文:就是俗话说的“刻天鹅不成,还能像只野鸭”。
              C.郡将下车辄切齿
              译文:郡将一下车,就切齿痛恨。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因此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样子。
            • 6.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 7.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常召良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因公,襄烈。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B.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C.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D.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东,即宋代淮南东路的简称,和淮西(淮南西路)相对。淮东即淮右,淮西即淮左。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里就曾说过,“予本淮右布衣”。淮东所包括的主要范围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淮安、南通、盐城、滁州、夆州、连云港、宿迁等地区。
              B.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升:提升。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超迁:越级升迁。擢:在原官职上提按官职。陟:提升官职。文中的“进”也有升官之意。
              C.学宫,在文中是指学校。“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D.谥号,是指古代王保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在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良和弟弟都是勇猛有谋略的人,而且各有特长,吴良水性好,吴祯经常乔装区当间谍。
              B.张士诚举兵来犯。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应战,而另遣人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敌人溃逃之后,又来侵犯常州,也没有成功。
              C.明太祖领兵和陈友谅作战,金陵兵力空虚,但是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有吴良。
              D.吴良用兵如神,多次立下战功,太祖对他的评价其高,将他比作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并予以重赏,还命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 8. 古代诗文阅读。
              宝 界 山 居 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注译】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引决:自杀
              B.不足以极水之趣:兴趣
              C.一失足遂不可浣:洗
              D.令人千载有遗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山多湖之水足以贮之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C.今仲山父子嘉遁明时会稽山阴之兰亭
              D.无非仙灵所栖息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②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有遗恨也。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舍,吾之相定矣。”
              (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座出  趋:快走
              B.钟声不比:协调
              C.子击乃谢:感谢
              D.先生就:回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虽然有一般君主喜欢听奉承话,不太听得进反面的意见的一面,但也能知错就改,礼待敢于直言的大臣。
              B.田子方认为魏文侯懂得乐音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只要懂得任用乐官就行了,不必懂得乐音。
              C.田子方对魏文侯儿子的施礼不作回礼,田子方的理由是,富贵者不能骄人,骄人就会败;贫贱者骄人就会赢。
              D.李克没有直接回答魏文侯的关于谁适合当相的问题,只提出考察人的方法,但是魏文侯的问题却解决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②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译文:    
            • 10.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政参议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百户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廉约守:遵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B.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C.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D.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
              ②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