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或议治水之道,当以丰穰之年为始,俾人民乐输,工料易办,备预不虞,策之上者。此言是也。然余以为譬如治病,今人尚有无力就医而听之呻吟者, 岂有病未至而先服药者乎?病既至矣,初则择医其难,继则服药无效,或调理之不得其宜,反至增重,吾见病未去而人已惫矣,故曰得人最难。
                  ②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③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有删改)(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A.也  B.矣  C.耶  D.哉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难道有还没得病却先服食药物的人吗?
              B.难道有还没得病却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C.难道有病人还没到就要先服食丹药吗?
              D.难到有病人还没到就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3)试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提炼出两个成语。 ______ 。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试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办好水利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 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元符三年,知开封府咸平县。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子諲以闻,许自论决,章大怒,劾以他事勒停。元年,金人犯亳州,子諲自勤王所以书遗金人,言兵势逆顺,令退保河外。金人遽以亳、宋等州守御所牒报之,约日索战,语极不逊,诸道兵畏缩不进。时张邦昌僭位,遣人持敕书往庐州问其家安否,子諲檄郡守冯询、提举范仲使拘之以俟王命。邦昌又使其甥刘达赍手书来,子諲不启封焚之,械系达于狱。初,邦昌为平章军国事,子諲乞避之,坐言者降三官,知潭州。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闻警报,率军民以死守。金人围八日,登城纵火,子諲率官吏夺南楚门遁,城陷。坐敌至失守落职罢。转运副使贾收言子諲督兵巷战,又收溃卒复入治事,帝亦以子諲与他守臣望风遁者殊科,诏复职。元年,鄂州。剧盗曹成据攸县,子諲遣使招之,成听命。 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子諲率亲兵拒之,会官军溃,度不可遏,单骑入贼中,谕以国家威灵。成不服,执子諲归。会宣抚司都统制马扩遣人持吴敏檄谕成,成许受招,始释子諲。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子諲相家子,号所居曰“芗林”。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向子諲传》)
              【注】①赍(jī):携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
              /己拥众而南
              B.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
              C.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
              D.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既而援兵不至/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诏,古时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文书命令。
              B.建炎、绍兴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一般用两字。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D.起复、移,都是与担任职官有关的词,起复指降官后复职,移指调换任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向子諲不畏权势,执法刚直。他担任开封府咸平县知县时,不顾上司反对,对于仗势犯法的豪民,依法定案,上报朝廷。
              B.向子諲精忠爱国,不为利诱。张邦昌僭越皇位,为笼络向子諲,派人带着敕书探问其家人,子諲不但不领情,还让人拘捕了使者。
              C.向子諲为国守城,英勇善战。金人气焰嚣张,步步进逼,其他守城将领望风而逃,向子諲率领军民死守,坚持巷战,坚守了八日。
              D.向子諲一身正气,敢做敢言。作为南宋朝廷力主抗战的爱国将领,文中几次主动罢官或被迫降职均是由于得罪了朝中的权臣。
            • 3.
              将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林觉民《与妻书》)
            • 4.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悲感未,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 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B.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C.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D.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B.“察孝廉,举茂才”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察举制的主要科目,孝廉指孝顺父母、品行方正之人。茂才即秀才,汉时因避刘秀讳改称茂才,与后代科举中的“秀才”意同。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有“视事三年”语,其中“视事”意即为此。本文中“权悲感未视事”指的是孙权因为哀痛兄丧不能亲自办公。
              D.幅巾,是指用一块帛巾束首,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昭年少好学,素有才名。他二十岁时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又被推举为秀才,都没有接受,甚至因不应召而遭到捕系。
              B.张昭受孙策礼遇,并被委以重任。孙策待他犹如并肩共事的旧友,军政大事全都托付给张昭办理,临终时又让他辅佐孙权。
              C.张昭忠心耿耿,直言敢谏。孙权冒险射虎,饮酒作乐,他都毫不留情地批评,孙权都接受了他的批评并立即改正,但也据此认为张昭不堪丞相之职。
              D.张昭甚有威仪,受百官拥戴。他曾两度被群臣推举为丞相人选,虽然孙权认为他不能胜任丞相之职,但对他仍敬畏有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
              ②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 5.
              (一)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之托,封疆之守, 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决心。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②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 6.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 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乃召拜式为中郎,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以倪宽代之。式以寿终。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B.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C.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D.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长者,可指年长者、显贵者,也可指谨厚者,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B.元鼎,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也可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本文中“秩”的意思是官员的俸禄。
              D.太子太傅,官名,即太子的师傅,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与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卜式致富有方,性情敦厚。从家中分出时,只取了百余只羊,田宅财物全给了弟弟,而自己的羊十余年后多到千余头;后其弟倾家荡产,卜式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B.卜式为国分忧,毁家纾难。汉匈交战时,卜式捐出了一半家财援助朝廷;浑邪王等降汉,国家府库出现亏空,他又拿出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以帮助贫民。
              C.卜式牧羊有方,治国有识。卜式担任中郎以后,在上林苑牧羊,成效明显;他对治民的见解得到皇上肯定,先后被任命为缑氏令、成皋令,政绩显著。
              D.卜式竭忠尽诚,直言遭贬。元鼎年间,卜式为御史大夫后,说四方郡国不适宜实行盐铁专营,而且行船也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卜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7.
              文言文阅读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 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 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 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4)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②“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奂,字道明,彧兄子也。父粹,字景深,位黄门侍郎。奂继球,故小字彦孙。年数岁,常侍球许,甚见爱。奂诸兄出身诸王国常侍,而奂起家著作佐郎。 琅邪颜延之与球情款稍异,常抚奂背曰:“阿奴始免寒士。”
                  奂少而强济,叔父景文常以家事委之。仕宋历侍中、祠部尚书,转掌吏部。升明初,迁丹阳尹。初,王晏父普曜为沈攸之长史,常惧攸之举事,不得还,奂为吏部,转普曜为内职,晏深德之。及晏仕齐,武帝以奂宋室,而从弟蕴又同逆,疑有异意,晏叩头保奂无异志。时晏父母在都,请以为质,武帝乃止。
                  永明中,累迁尚书右仆射。王俭卒,上欲用奂为尚书令,以问晏。晏位遇已重,意不推奂,答曰:“柳世隆有勋望,恐不宜在奂后。”乃转左仆射,加。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与宁蛮长史刘兴祖不睦。十一年,奂遣军主朱公恩征蛮失利,兴祖欲以启闻,奂大怒,收付狱。兴祖于狱以针画漆合盘为书报家称枉令启闻而奂亦驰信启上诬兴祖扇动荒蛮。上知其枉,送兴祖还都,奂恐辞情翻背,辄杀之。上大怒,遣中书舍人吕文显、直合将军曹道刚领兵收奂,又别诏梁州刺史曹武自江陵步出襄阳。及道刚、曹武、文显俱至,众议闭门拒命。长史殷叡,奂女婿也,谏曰:“ 今开城门,白服接台使,不过槛车征还,隳官免爵耳。”奂子彪坚执不从,叡又曰:“宜遣典签间道送启自申,亦不患不被宥。”乃令叡书启,遣典签陈道齐出城,便为文显所执。叡又曰:“忠不背国,勇不逃死,百世门户,宜思后计,孰与仰药自全,则身名俱泰,叡请先驱蝼蚁。”又不从。奂门生郑羽叩头启奂,乞出城迎台使,奂曰:“我不作贼,欲先遣启自申,政恐曹、吕辈小人相陵藉,故且闭门自守耳。”司马黄瑶起、宁蛮长史裴叔业于城内起兵攻奂,奂闻兵入,礼佛,未及起,军人斩之。
              (选自《南史》,有删节)
              【注】①启:书信。②先驱蝼蚁:比喻效命于人,不惜先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兴祖于狱以针画漆合盘/为书报家称枉/令启闻/而奂亦驰信启上/诬兴祖扇动荒蛮
              B.兴祖于狱以针画漆合盘为书/报家称枉/令启闻/而奂亦驰/信启上诬/兴祖扇动荒蛮
              C.兴祖于狱以针画漆合盘为书/报家称枉/令启闻/而奂亦驰信启上/诬兴祖扇动荒蛮
              D.兴祖于狱以针画漆合盘/为书报家称枉/令启闻/而奂亦驰/信启上诬/兴祖扇动荒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祖,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的简称,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若从祖年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父,简称为伯祖;若从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父,简称为叔祖。
              B.外戚,即皇亲国戚,是皇帝的母亲和妻子家族的亲戚,与皇族宗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给事中,官名。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D.“敕”,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皇帝的命令还可称“上谕”“谕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奂过继给了堂祖父王球,备受宠爱。担任著作佐郎,王球的好朋友颜延之认为王奂刚刚脱离了寒士。
              B.王奂与王晏之间互施恩惠。王奂掌管吏部时,为王晏的父亲谋得朝内职务;武帝怀疑王奂有异心时,王晏拼命担保王奂没有别的意图。
              C.王奂为人自私、偏激。因私仇私利而抓捕同僚入狱,并上报诬陷,后恐东窗事发,便将其杀害。
              D.王奂执迷不悟,固执己见。朝廷派兵兴师问罪时,王奂拒绝了女婿长史殷叡屡次提出的合理建议,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琅邪颜延之与球情款稍异,常抚奂背曰:“阿奴始免寒士。”
              ②今开城门,白服接台使,不过槛车征还,隳官免爵耳。
            •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D.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②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炀皇帝,讳广,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遂践峻极之崇基。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书》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节选自《隋书》》)
              (1)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______
              A.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B.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C.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D.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2)下列画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 令闻:美好的名声
              B.斩之右阙下,以三吴 谢:谢罪
              C.天下富室。 课:征收赋税
              D.富强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坐:犯罪、判罪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隋炀帝年少时聪慧且外表英俊,擅长写文章,为人深沉稳重,是朝廷和民间都信服期待的人。
              B.隋炀帝生性狡诈诡谲,凡他宠爱的人,都不让人知道他的欲望。每到一处,当地的郡县管理,都争着给他进献美食,进献得多的就得到提拔升官,进献得少的简陋的就被判罪。
              C.史学家引用《尚书》中的话,认为隋炀帝后来遭遇黎民愤怒怨恨,国家败亡土崩瓦解,自己被擒,都是因为他自己欲望没有节制,掩饰奸邪过错导致的结果。
              D.隋炀帝善于伪装,在隋文帝到他府第时,见到他的乐器大多断了弦且蒙上尘埃,就好像没有使用一样,隋文帝认为他不喜好歌舞乐妓,对此很欣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