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国]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么?”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
                  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忿忿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景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
                  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
                  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
              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遇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我:“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入,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的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    
              (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答: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a.对小说中①处括号里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    
              b.指出小说中②处括号里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    
            •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己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她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哪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服,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挑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他那些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走.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世石匠的形象特点.
              答: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简要分析.
              答:    
              (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试题,并说明理由.
              答: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问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
              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答: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答: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答:    
              (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波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河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滩.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 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变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才能而心瘁力竭,生命躇跗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男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骑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进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到: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吧,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力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推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钥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说到,“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的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了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