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
                  地震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需要。中国古代关于地震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明清时代地方志流行,关于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有很多研究地震的重要史料。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地震学没有得到发展,有关地震的记载,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记述,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虽然地震学仅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为是一独立研究领域,然而人们推测地震的成因已有上千年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世界各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地震预报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各国地震专家积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资料,在地震的长、中期预测上取得了不少进展。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板块构造说为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地震学家解释说,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变形时,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累积的形变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发生破裂,即产生地震断层。岩石破裂使贮存在岩石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引起大地震动。
                  能否实现地震预测,一直是人类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地球科学的宏伟研究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指出,目前主要有两种地震预测方法,一种是理论性方法,根据一定的理论模型,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前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各种实践的检验来修改模型。但这种方法现在还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方法,通过搜集地震震例,从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中提取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并加以综合,总结出经验性规律推广应用于未来的地震。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誉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观测系统中大量采用了数字记录方式,从而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由于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机处理等优点,对于地震监测、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迄今,全世界已有大约440个数字地震台,我国现共有11个数字地震台网,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高质量地震数据的迅速积累和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地震学研究与大地测量及其它观测研究的交叉渗透,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动力演化会取得更深入准确的认识。这一切必将会使对地震成因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从而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5.下列有关“地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明清时代,关于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但这些记载仅停留在对自然灾害的记述
              B.人们推测地震成因虽历史悠久,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地震学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
              C.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地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D.由于数字记录方式在地震观测系统中的大量运用,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震专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能对地震进行长、中期的预测
              B.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变形进而破裂时就会引发地震
              C.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运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的成功案例
              D.目前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两种:理论性方法和经验性方法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性方法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因而目前还没有运用于地震预测
              B.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并能防震减灾
              C.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约440个数字地震台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随着地震学研究的深入和对地球更全面的认识,人们就能准确预测各类大地震。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微电影”大有可为
              娄雪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后来,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井喷式”增长。从电影类型来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专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从制作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跻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电影的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各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    《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力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正日趋多元化。微电影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它大开“绿灯”。微电影传播平台的增加,微电影制作团队的日渐专业化都让微电影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未来,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向观众。
              (《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日,有增删)(1)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对观看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传统电影要低,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都可以观看。
              B.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但它的内容丰富,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
              C.最早的微电影是普通百姓用手机、相机、DV等拍摄的短片,它们仅仅是一些个人的随性表达。
              D.近两年微电影发展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催生了许多公益活动,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2)不能说明微电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项是    
              A.《大雨》融入纪实风格,在短小篇幅中展现了深刻的内涵,创作上有新意。
              B.《天堂忘记了》展现了自闭症少年的心灵世界,启示人们应该关爱少年自闭症患者。
              C.《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要求把自己卖掉换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
              D.《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社会要持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微电影只能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一般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
              B.专业团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微电影的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其质量。
              C.微电影篇幅小的特点有助于其实现主题的立意深远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D.微电影正从“非主流”向主流过渡,不久会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