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苏格兰场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3)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
              (4)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南朝粱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被称作“五鲤跳龙门”。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舞蹈由5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宵时节舞鱼灯》,《百科知识》2016.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两千多年前,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当时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由粱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见在南朝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有对其奇特形貌的描写,也有对其飞越江海本领的叙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都反映了“鱼龙合一”及彼此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半坡仰韶文化。
              B.“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学界有一个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科学家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于时空产生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4公里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但是从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经过了5年时间,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2015年9月14日早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0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时间相差7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没有运行,所以无法对这个信号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计算证实这个信号来自于两个以光速的一半的速度环绕运行的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aLIGO所探测到的引力波,经过了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这个直接观测证据是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证实(虽然实际上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黑洞的存在),这也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真正观测到黑洞的合并过程。
                  虽然人类之前就从一个旋转周期逐渐缩小的脉冲双星系统发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那个双星系统的行为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完全一致,因此,人类将会有一个更为灵敏的宇宙学探测手段,天文学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在理论上,通过引力波进行天文学探测,人类将可以了解一系列天体的移动和改变过程都会通过引力波传播的地球。物理学家们想象着在未来每年都可以探测到十次左右的中子星碰撞。
                  对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明已经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是否会赢得一个新的诺贝尔物理奖,这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必将开启宇宙学研究的新局面--人类将理解在我们的周围环绕着多少黑洞和中子星,更详细了解超新星的爆发过程。因为引力波具有纵波属性、穿透性很强,比同频光子穿透性要强得多,其通讯传输功能或许远远超越电磁波,地球对引力波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暴涨”引力波被称为原初引力波,它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并一直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尽管大多数宇宙学家们已经接受了宇宙“暴涨”的假说,但人们仍然需要找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切实证据,完成宇宙创生故事的最后一环。
              (选自2016年2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内容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百年以前,人们能通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观察,其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人类理解了电磁学之后,虽能从红外线到伽玛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但方式和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B.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最终通过计算才得以证实。
              C.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D.完成了全面升级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其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由美国建造的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华盛顿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B.发现引力波存在为两位物理学家赢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这次对于引力波的直接观测的影响和意义势必将会在天文学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引力波天文学。
              C.科学家们计算,本次所探测的在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引力波,经过13亿年之后终于传播到地球,由此证明这两个黑洞合并过程至少是在13亿前进行的。
              D.引力波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并且与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也是引力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观测到的重要原因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力波很少和物质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取代电磁波,用于宇宙间的长距离传输。因此,引力波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讯方式,或许未来的引力波手机甚至不需要发射塔就可以实现全球联网。
              B.引力波的发现,将为天文观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打开观测宇宙的一扇心窗户。这将是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观测的天体。
              C.如果“暴涨”引力波被发现并得到证实,这种极其特殊的来自于宇宙创生时代的引力波可能告诉人类宇宙的更多故事,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诞生之谜和运行机制。
              D.引力波的发现,成为支持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使得相对论所预言的许多实验现象已被直接验证,其中就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作者爱因斯坦一百年之前对黑洞存在的猜想。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①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②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③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④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
              (2)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3)作者在论述中,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的幽默效果。
              (4)“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 5. (2014•宁德模拟)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白果树
              周建人
              ①上海真是热闹的地方,也许特别在热天的时候,牌声、留声机或无线电的声音,有时更有炮仗声,往往闹得人不能睡觉.这实在是很窘的.有时候,譬如灯下写点东西,看看时候已经十一点钟了,赶紧睡下,想望早点睡熟,以便明天起来好做事情.偏偏这边邻舍的牌声还没有停止,那边又开起留声机来了.逢年逢节还要放爆仗,这自然更其挡不住.而且常常这等声音还没有闹了,卖馄饨的又来了.广东馄饨担是敲竹板的,发出僻僻啪啪尖脆的声音;本地馄饨担是敲竹筒的,发出沉重的钝声.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馄饨担,但是用短木棒敲在竹筒上,声音比较的低些;上海的馄饨担往往用短铁捧来敲,声音也就特别响亮了.有时候刚把思想制止住,正要睡去,接连的被外面闯进来的声浪数次闹醒之后,便会许多时候睡不着.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身体觉得不大清爽,就不能好好地做事情了.
              ②近几天来,这等闹人睡眠的声音没有减少,却加添了卖热白果的声音了.白果担子挑来歇下,便发出镬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声音来,卖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道:“糯糯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白果好像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
              ③但是我觉得白果担倒并不怎样吵闹的.因为叫唱的声音并不十分高,而且挑来得早,回去也早.有时候倒觉得叫卖声中带给我们秋天来了的消息,使我知道白果卖了之后,将有檀香橄榄买,荷花已开了,燕子要回到马来、印度等地方去了.
              ④上海秋天虽然各处卖热白果,但是白果树却很少见的.我的故乡有很大的白果树.它又称银杏,有些讲花木的书上又叫它公孙树.意思是说它的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须到孙子手里才开花结子.日本的植物学书上便常用这名称的.它的科学的名字是叫Ginkgobilopa.它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它的系统直从中生代的侏罗纪传来,
              到了现在,只剩了它一种了.中国是它的家乡.普通只见它种在庙宇寺院里,有些植物学者疑心现在已没有自生的白果树了,米耶尔(Meyer)虽说浙江山中还有自生的,但是别有些人却不相信他的话.
              ⑤植物学者虽觉得白果树已渐将衰亡,但是人工种植的却还很多.它很容易种,只要把种子种在泥土里,大约五十天后芽便出来了.它幼时的树形像座塔,后来枝条散开,成了伞状的大树.据说最大的白果树能高到九丈以上,但普通没有这么大.它的叶子有长柄,叶身很像内地扇炉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季,变成黄颜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叶树,冬季只剩了枝干.
              ⑥白果树是雌雄异株的,大约四月间开花.花极简单,没有花萼、花瓣这些东西.雄花只在一条柄上生着些雄蕊,每个雄蕊只生两个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条长柄上生着两个裸出的胚珠.因为它的花太不显明了,一般人从不曾看见过,因此便造下一个靠不住的传说,说白果树的花是“大年夜”(阴历除夕)后半夜开的,而且开的时间又极短,只闪三闪,就不见了.这传说先前曾叫一个长塘乡人上过一次当.他是一个求知心很切的人,大年夜的半夜里,跑到近地的一株白果树下等候它开花,足足等了半夜,不见一点动静,这才使他对于那传说发生了疑惑.
              ⑦但白果树的确是开花的,不过不在冬末,却在春末生叶的时候.胚珠长大起来后,变成一个种子,形状很像杏子,颜色也是黄的,但皮肤很光滑,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质,里面包着一层白色坚硬的薄壳,这便是普通所卖的白果.长足的白果,连外边的肉大约只有三厘米大,除去肉质,那核自然更小了.上海担上的白果,似乎特别小,然而卖白果的人偏说“好像鹅蛋大”,未免太夸张;可是比之于有些广告,却要算是老实的了.
              ⑧我个人呢,虽不爱吃白果,但很爱白果树.它的木材虽不甚坚硬,然而纹理细密,色白微黄,略带丝光,漆上中国的黄漆,颜色极光亮.你只要去问木工,他会告诉你用“银杏板”做书箱之类是很好的.还有,它的叶子上从不见会生虫,因此我想到做“马路树”一定很适宜的.北平的路旁常种着槐树或洋槐,叶上常生一种青色的幼虫,仿佛名叫槐蚕,它有时候吐出丝来,挂在半空里,或者脚下踏成虫酱.上海马路旁种的多是筱悬木,它的掌状的大叶还好看,只是会生一种毛刺虫一一雀瓮蛾的幼虫一一身上生着刺,如果刺在赤膊的身子上,是很疼痛的.白果树上不生这等虫,叶子又好看.它也是落叶树,夏季生叶很密,可以遮住太阳,冬季叶子脱落了,不致阻碍阳光,和筱悬木等一样.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从上海热天的热闹场景入笔,列举种种闹人睡眠的声音,旨在表达作者对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弃之意.
              B.第②段描写卖白果的人的唱词,运用了夸张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热白果的垂涎,对白果树的喜爱之情.
              C.白果树,即银杏,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其系统传自中生代侏罗纪,现在只剩下一种,它的家乡在中国.
              D.文章结尾在解说白果树作为“马路树”的优越性时,将它与槐树、洋槐、筱悬木作比较,突出“不长虫”的优点.
              E.本文题为“白果树”,但全文并非单纯介绍白果树,也融入了现实生活场景与作者个人心境,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本文介绍了白果树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4分)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空气质量恶化,阴霾天气增多,它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雾是由大量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其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内.雾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他说:“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环保专家表示,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环保监测中心张大伟介绍,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专家指出,粒径在PM2.5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血管痉挛、心脏负荷加重.吸烟有害健康,是因为吸烟会导致增加身体内自由基的数量急剧上升,自由基会攻击身体器官的细胞.而雾霾进入人体后会产生的自由基要远比吸烟多很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心脏病、致癌、致死.
              雾霾天气的产生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注:PM2.5(有害空气污染物: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的1/20大小的可吸入颗粒物)
              (1)下列对于雾与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气溶胶系统造成视程障碍,两者的界限与水平能见度的距离有关系.
              B.空气容纳的水汽出现饱和时,水汽就会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而气温越低,就越容易形成雾霾.
              C.雾的形成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因此有雾时空气潮湿,相对湿度大;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霾的成因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D.雾本身不是污染,但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会造成集聚效应,使污染越来越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新现象,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B.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就可能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C.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城市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天气湿度高、水汽大,污染物可以转化和生成,就会迅速形成污染.
              D.气象学中的辐射雾的形成主要是受近地面空气的湿度、冷空气活动,风力的大小、天空中云层的厚度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天气的产生,给予人们更多的反思和警示,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划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PM2.5以下的细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疾病,甚至严重的可能诱发血压波动、血管痉挛、心脏病、致癌、致死.
              C.环保专家表示,冬季遇到长时间的雾霾过程,北方地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的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D.在雾霾天气中进入人体后会产生的自由基要远比吸烟多,因此霾对于人体的危害远比其他疾病更大.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因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来,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农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未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2)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真有“地震云”吗?
              地震云真会是地震的天然“预报者”吗?地震与气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但是,“地震云”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甚至这一名称本身也不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地震云一般是指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而且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根据气象观测,人们把“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条带状的云,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第二种是呈波浪状或辐射状的云,若云呈辐射状,一般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我国有学者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磨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反倒是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但仍有疑点无法解释,比如,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应力很难传过去.
              目前,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以及它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联系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还缺乏实验依据.因为地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谜.
              (1)根据原文,下列对“地震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一般出现在某些中强地震前,但目前它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定义.
              B.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的断裂带上空.
              C.地震云的形状各异,实验证明,它们与地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地震云是地壳在变动中产生的地下热流逸出地面,升至高空而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震地震云离不开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但这又不能解释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云现象.
              B.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地震云,其与地面的交点就是震中所在地.
              C.条带状地震云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的观点可以解释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的现象.
              D.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迷,因此,地震与地震云之间的联系仍带有推测的性质.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可分为四种,根据地震云的形状,人们可判断出地震所发生的区域.
              B.地震云的颜色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反之,则可能越弱.
              C.中国古籍中有关地震云的记载,说明古对地震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D.随着科学家对地震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科学认知地震云是有可能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一般认为,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车联网技术能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带来了社会及经济效应,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并且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对于车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车载信息服务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车联网对于提高车辆安全、经济、排放等性能的巨大潜力。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也制约了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选自2013年12月9日《光明日报》)(1)文章以“车联网”为话题,先介绍    ,再介绍    ,然后分析了车联网技术应用推广的意义,最后介绍了中国车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
              (2)有关“车联网”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车联网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
              B.车联网与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有密切关联,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C.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包括信息服务、安全和节能环保等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D.现阶段我国的车联网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诸多因素使其发展出现瓶颈,阻碍了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车联网实现了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我国现在的车载导航系统就属于车联网。
              B.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能使车辆在驾驶过程中的实际油耗明显低于车辆自身设计的油耗。
              C.因为世界多国的参与,相互技术的交流,车联网技术日渐成熟;该技术成熟以后,将不再有车祸等交通事故的发生。
              D.中国现在发展车联网,完全是因为中国交通问题突出,形势严峻,中国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媒介文化:拼贴的娱乐盛宴
              蒋原伦
                  很多时候,人们将媒介文化和通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概念交替使用,表达的也是差不多相同的含义,都是指当下的大众文化。但认真讲起来,背后的思想谱系是不一样的。
                  如消费文化,其理论背景来自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等一系列著述,它不仅仅是指文化产品,同样是一种商品,供人们消费,更是指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怎么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讲究的是产品的符号意义和符号价值。媒介文化的思想谱系则是来自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的是电子媒体和各种新的媒介方式在不断重构当代文化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即有什么样的媒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
              由于媒介文化和当下电子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联,因此媒介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传统文化,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印刷文化,是由相对严密的符号系统所构成的,文化越深奥、越博大精深,其符号系统也就越庞大越精密。符号系统之间还有分野,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媒介文化则不同,它是媒介技术的直接产物,一种新媒介技术的问世,意味着有新的文化出现。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当今的功夫电影,影片中那高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功,其实就是现代影像技术的产物。或可说现代电子影像技术创造了中国功夫,电子影像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武林高手出神入化的武功就达到什么高度,甚至笨拙的大熊猫也能被点化成超级武林大腕。
                  经典文化、精英文化是一种规训文化,这是少数文化精英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创造、加工、积累起来的,所以学习和读解经典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一个被规训的过程。媒介文化是娱乐文化,偏于感性的文化,强调身体的快感。它依靠自身的吸引力来攫取市场,所以声色犬马的成分、感官的成分比较重。站在经典文化的立场上看,媒介文化是无深度的、拼贴的、缺少内涵的文化。
                  但是,媒介文化倒并不排斥经典文化,总是摆出大包大揽的姿态,上下通吃,将经典文化、传统文化统统囊括在自己的范围之中。当然这也是所有后起文化的品性,它总是将此前的文化作为资源,“拿来主义”地为我所用,打造成新的混合产品,媒介文化就更是如此,媒介文化的评判标准就是市场,就是收视率。媒介文化既然是拼贴型文化,那么什么都可拆卸下来。重新组合,杀虫剂或卫生洁具的广告,可以由高雅的古典乐来配音,这样一个过程中,也打破了精英和平民、高雅和通俗之间的界限。
                  媒介文化以电子媒介技术发展为基础,所以是“他律”的文化,它不是建立在严密的符号系统之上的,因此它不是特定的文化品种,也不是阿多诺所推崇的“自律的文化”。媒介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横跨着许多文化品种,横跨着许多生活领域,并向当代生活开放。即以影视媒介文化为例,以往专家和电影人所津津乐道的影视艺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影视媒介文化或大众文化所包括的内容要远比影视艺术的范围广泛得多。
                  这里说媒介文化是向当代生活开放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与学院的、专业的美学体系或文化理论不同,它没有自己明确的理论边界,它倒是能将美学体系或已有的文化理论包含在自身之中,但是却无法从美学体系和文化理论得到自身的说明,因为它与市场需求和大众消费心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媒介文化更能从传统文化以外的领域得到说明。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改动)(1)下列关于“媒介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媒介文化与通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表达的是相同的含义,都是指当下的大众文化。
              B.媒介文化,强调的是电子媒体和各种新的媒介方式在对当代文化和文明的社会生活不断重构,其思想谱系来自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是拼贴组合成的多种文化品种共同体,故对其学习和解读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C.媒介文化是娱乐文化,偏于感性的文化,因而媒介文化是无深度的、拼贴的,缺少内涵的文化。
              D.媒介文化以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横跨多种文化品种和生活领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创造、加工、积累起来的精英文化。
              (2)下列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媒介文化与通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概念背后的思想谱系不同。
              B.文章第二段以消费文化为例,指出其理论背景,然后指明媒介文化思想谱系和强调重点。
              C.文章第三段,指出媒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区别,以功夫电影为例。论证了文化越深奥,符号系统越严密的道理。
              D.第四段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媒介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不同,第五段阐明了媒介文化是拼贴文化,最后两段点明了媒介文化的开放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怎么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讲究的是产品的符号意义和符号价值。
              B.现代电子影像技术创造了中国功夫,当今功夫电影中那高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功,其实就是现代影像技术的产物。
              C.所有后起文化都有着这样的品性:对此前的文化体现出一种包容的态度,以“拿来主义”的原则对此前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吸纳,从而打造出新的混合文化产品。
              D.媒介文化是向当代生活开放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没有自己明确的理论边界,与学院的、专业的美学体系或文化理论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