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技苡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境、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
              B.日常生活中医药的陶罐、竹器等物品的制作
              C.社会行业中的造纸、印刷、染织等手工艺
              D.民俗文化中的剪纸、皮影、年画等艺术的创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除了生产性保护以外,还可以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1)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Lifi灯光上网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发明的.
              B.Wifi通讯的媒介是无线电波,而lifi通讯的媒介是光,两者都属于电滋波.
              C.Lifi灯光上网技术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D.我国的lifi上网技术因复旦大学实验室的成功试验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
              (2)下列对lifi技术传播网络信号的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B.微芯片能自动控制电灯开关,开表示1,关代表0,所以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
              C.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讯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
              D.灯光下的电脑只需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就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络信号.
              (3)lifi通讯与wifi通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 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贪吃基因”
                  保持苗条的秘密可能藏在基因中.美国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暴食基因”,这种基因会阻断身体与大脑的交流,让大脑无法得知已经吃饱的事实,从而让身体吃个不停.
                  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说,他们重点关注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这种基因在老鼠和人身上都存在.先前研究显示,它与肥胖有关,但人们对它如何起效不得而知.
                 通常来说,人吃饱后,Bdnf基因会通过脑细胞向下丘脑发送瘦素与胰岛素等化学信号,大脑收到信号后,会向身体发出不再进食的指令.
                 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干预让老鼠的Bdnf基因发生突变,结果发现,老鼠吃饱后,突变的Bdnf基因发送的化学信号不再能传递到下丘脑,因此,这些老鼠不知何为“饱”,食量变成普通老鼠的两倍.
                 英国《每日邮报》18日引述研究人员的话报道:“这一发现为研究出帮助大脑控制体重的新策略提供可能性.”
                  研究人员发现,早在胚胎时期,不同老鼠体内的Bdnf基因就有“长”与“短”两个版本.
                  那些有“长”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能成功地通过“神经高速路”向下丘脑传递“我饱了”的信息.至于那些有“短”版本基因的老鼠,饱腹信号虽然能到达脑细胞,却无法被神经细胞的树突“截获”,也就无法被传送至下丘脑.
                  研究人员说:“如果Bdnf基因出现问题,神经细胞就无法互相交流,瘦素和胰岛素信号失效,胃口无法得到控制.”
                 下丘脑与学习和记忆有关.先前研究显示,缺乏“长”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会出现记忆问题.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月刊发表报告说,他们正试图找出修正“短”版本Bdnf基因的方法,看修补基因后能否抑制胃口.他们计划接下来研制一种能够模仿Bdnf基因的药物以降低肥胖率.英国全国肥胖论坛发言人塔姆•弗赖说,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这项研究认为让瘦素信号传递至大脑是抑制胃口的关键,这种想法“方向正确”.
                  他说:“当前有不少研究人员正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试图找出阻止甚至彻底解决肥胖问题的神奇疗法…不过,即使实验在老鼠身上获得成功,要想应用于人类,还需要多年时间.”
                  英国剑桥大学专门研究基因与肥胖问题的教授萨达夫•法鲁基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基因对肥胖的影响总是受到低估.两个人之间体重不同,40%至70%的因素要归于基因.”
                  她说,先前研究表明,完全破坏Bdnf基因会造成严重肥胖,但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完全在老鼠身上进行”,而这种基因突变在人类身上非常罕见,因此,研究结果对人类是否适用还不得而知. (摘编自2012年3月21日新华闻 荆晶)
              (1)下列对于“贪吃基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贪吃基因”是一种导致暴饮暴食、适量剧增的基因.这种基因是美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在老鼠身上成功发现的.
              B、“贪吃基因”是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的突变形式.这种基因又叫Bdnf基因,是老鼠和人体都存在的.
              C、“贪吃基因”一旦发生突变,身体与大脑的交流就会阻断,大脑就无法得知已经吃饱的事实,从而让身体吃个不停.
              D、“贪吃基因”很可能就是苗条的杀手,如果采用基因疗法将其修补,身体就可能远离肥胖,从而揭开保持苗条的秘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现“贪吃基因”之前,科研人员已经知道Bdnf基因与肥胖有关,但搞不清楚“贪吃基因”是怎样引起肥胖效应的.
              B、在Bdnf基因正常的情况下,大脑会正确指挥身体是否应该进食;反之,就会导致大脑指挥失灵,信号失效,胃口失控.
              C、出现问题的Bdnf基因也能发送相关的化学信号,并将其传到脑细胞,但神经细胞因无法相互交流而使下丘脑接不到信号.
              D、通过对老鼠进行相关实验,美国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这一发现为研究出帮助大脑控制体重的新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Bndf基因人鼠都有,所以通过老鼠体实验找出阻止甚至彻底解决肥胖问题的基因疗法成了许多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B、因为Bndf基因发生突变在人类身上极为罕见,而且实验都是在老鼠身上进行,所以研究结果对人体是否适用还不能确定.
              C、已有研究表明,破坏Bndf基因会造成肥胖.人与人之间体重不同,基因是重要因素,但它对肥胖的影响总是受到低估.
              D、尽管鼠体实验的结论还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意义重大,一旦实验在老鼠身上获得成功,有关人群将随之摆脱肥胖困扰.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毒
              ①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②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嚣”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③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④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⑤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⑥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⑦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⑧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⑨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⑩随着时问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⑪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融合而使它们进人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予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大.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大.
              “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在毫无关系的 层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 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
              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2)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构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减弱的操作或控制.
              日本大阪大学的高原一助教授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在灯丝表面生成出一种光子结晶,使光外线光波不复存在或者不会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就能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有灯泡.
              高原助教授和川弘助手等人,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
              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多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
              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1)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
              B.“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
              C.“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
              D.“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分子或小液珠的自我组织化现象,就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
              B.研究表明,只有采用硅珠,才能制造出色的光子结晶.
              C.研究表明,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
              D.运用精细加工理论;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人们制造出了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静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l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l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