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一一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 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这些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深刻感受的阻碍。
                  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文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 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 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1)不属于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与戏剧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有时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B.在诗与戏剧的写作中,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每个人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
              C.虽然在诗中找不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但整首诗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陈述了某种超越主旨的东西。
              D.我们可以从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阅读想象文学。
              (2)关于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差异,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这两种文体的写作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读者只能在这次阅读中拥有或分享的经验。
              B.这两种作品的阅读对心智的诉求不同,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由感官与想象来获得体验,而阅读科学或哲学全靠判断与推论。
              C.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葆有一种“主动的阅读方法”,阅读想象文学更需要一种“带着活力的热情”,读者要打开心灵,接纳它。
              D.想象文学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来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
              (3)根据原文,针对“想象文学”的阅读提出两条建议。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新编,谁动了经典这块奶酪
              柳青
                  ①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都有可能被置于改编的大环境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广义上的人类故事?
                  ②陈凯歌的《妖猫传》上映时,围绕它而起的各种争议,远比电影本身要丰富。该如何看待这个过分时髦的“故事新编”对中国古典“文学记忆”的改写乃至颠覆呢?而《妖猫传》不是一个孤独的个案。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异常富足的素材库,“讲述中国故事”不独对中国创作者构成吸引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不独是中国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③随着来自外部的视线聚焦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题材,传统和经典不断面临创造性、颠覆性的重述,对此,大部分的创作者和学者认为,受众的集体审美定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必然要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存续,“传统”更需要有效的使用,而非简单的崇拜与赞美。
                  ④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 “经典作品自有其美学力量,它们穿越时代和地域的区隔,在每一次未曾预期的阅读或改写中释放自身的独特能量以及复杂性。”
                 ⑤回溯技术和媒介都欠发达的前现代时期,文艺作品的传播就不受国与族的限制,“他者”的凝视和想象始终存在。还是来看“杨贵妃”这个母题。早在平安时代,白居易的诗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紫氏部的创作,《源氏物语》的灵感部分地来自《长恨歌》。紫氏部明确地将男主角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类比杨贵妃,她在小说中成为“永恒女性”的化身,其后出场并介入光源氏感情生活的藤壶和紫姬,或多或少是更衣和杨妃双重形象的翻版或替身。紫氏部从白居易的诗句中得到启发,写出了她作为平安时代的日本女性所体会到的痛苦和压抑,随着时间流逝,她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就这样,中国的文学记忆部分地衍化成日本的文学记忆,这个案例完美地验证了布鲁姆的论断。
                  ⑥如果紫氏部的创作是“严肃文学”对“严肃文学”的改写,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改编的困惑”更多来自不按常理出牌的“”。比如《西游记》遭遇的颠覆式改写,已经超过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正在播出的韩剧《花游记》,看片名就知道创意来自《西游记》,在现代韩国恋爱剧的背景下,唐僧性别翻转成了美人,悟空是她身边的痴汉。不能断言这是韩国电视人“瞎搞”,因为《花游记》里主角交锋的日常,和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给悟空设下的重重“情难”,是能一一对上的。
                  ⑦那么,唐僧能不能穿越成当代的酷女生?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种种来自他者的“想象”,很容易在本地引发出对于“歪曲”的焦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杜庆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在于“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要有勇气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有广泛意义的人类故事,而不是预设自己是被猎奇的对象。
                  ⑧青年学者、作家李天飞认为,面对典籍,“还原式改编”是必要的,但经典的力量更多靠创新来传递下去。为什么拍摄于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是难以超越的“神作”?在于它尊重小说成文年代的民俗和美学,集传统戏曲底蕴,用明朝大众娱乐的方式还原一部明朝的文本,这部连续剧的真相是一部在电视媒介上播放的连台本戏。但《西游记》的能量不能被局限在这样高度还原的改编中。“西天取经”的故事原生于唐朝,成书于明代,最终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还会不断发展下去。从传说到诗话,从平话到小说,从戏曲到电影,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利用这个题材,讲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诞生的“当时”,它们都曾是前卫的时尚,随着时间流逝,时尚变成古董,古董中又衍生了新的时尚--这就是传承。在不断的创新中,形式变了,方法变了,技术变了,但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⑨当代重要的戏剧理论家、德国学者汉斯•蒂斯•雷曼在观摩大量中国创作者的作品时,注意到比起欧洲同行,中国创作者的焦虑更多地来自“对悠久传统负责”。作为局外人,他表达了和我国学者类似的态度: “艺术的表达一定具有时代的印记。后人能够借助经典想象过去,但‘像过去那样创作’并不能复制伟大的艺术。传统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艺术家不断的思辨、质疑和改变。任何艺术的进步都源自对传统的使用,使用即意味着创新。”
                  ⑩所以,面对“文化遗产”的叙事资源,叙述者和受众的内在精神转向,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选自《文汇报》2018.3.28)【注】:①紫式部(约973年-约1019年至1025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以男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
              (1)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源氏物语》的例子是如何证明第④段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的?
              (3)第⑥段中的“大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
              (4)下列符合⑦⑧两段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
              A.经典作品总是会被他者进行“想象”,也很容易在本地引发改编的焦虑。
              B.只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进行故事新编,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C.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如果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进一步高度还原的改编。
              D.经典作品被新编以后,其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它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5)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例,根据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情节加以改编,并简述你的理由。
            • 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載体。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斬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有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造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世界形勢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些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力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摘编自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党和国家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基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
              B.高校要坚持“双一流”建设,是因为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
              C.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生源特质决定了它们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建设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的问题。
              B.第二段援引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意在通过对比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建设一流本科的迫切性,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再提出观点,紧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努力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建设一流本科,才能建设一流大学。
              B.如果不进行改革调整,高校教育会跟不上新形势,难以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C.借鉴国外经验,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共识。
              D.在推动人才培养进程中,加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本科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王殿卿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丁,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提出了疑问。“汉字落后”论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认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虽日渐式微,但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是危言耸听。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了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04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清末民初,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作为中华文化根基的汉字提出了疑问,其中有人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B.20世纪80年代,仍有人认为“汉字行将就木”,“汉字落后汉字难学”“儿童识字有害”的观点还有一定市场。
              C.在学习英语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一些人只重视英语的学习,汉字教育受到了直接冲击和削弱。
              D.古人认为汉字形神兼备,今人认为汉字是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因而提笔忘字的时候增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站在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论述汉字教育的意义。
              B.文章从现象人手,列举清末以来质疑汉字的种种言论,强调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突出汉字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D.文章围绕汉字教育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具体指出汉字拼音教学法的优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既能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相比的。
              B.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优点也有缺点,不一定符合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C.近年来,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形成了“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的汉字教学新理念。
              D.为了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甚至实现以字养德,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正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 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
              (2)结合全段,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 7.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节选)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哲学家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国学大师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道法自然”意为“道”的运行效法自身,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法自然”折射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主义,旨在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这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C.“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所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D.“道法自然”的理念现在已被应用到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中,这是人类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的智慧之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文本紧紧围绕文章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B.第一段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并通过对儒道两家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二者的价值路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第二、三段对“自然”“道法自然”及“道”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准确认识和理解了“道法自然”。
              D.最后两段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其中提到的“环境伦理”即是“道法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汤一介先生和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B.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一是“自我身心的和谐”,一是“自然的和谐”。
              C.据汤用彤先生的考证,“自然”一词的属性和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D.“道法自然”其实就是提倡人类活动要效法本然的原动力和规律,人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做事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其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还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尚不发达时,制造企业很难监测自家设备运营状况,也难掌握个体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使这些都成为可能。目前,制造企业并没有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它的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对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摆脱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服务业发展看,以餐饮、商贸、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生活消费,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低;而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产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既包括采用高技术装备的部门,如电信、金融,也包括本身创造高技术服务的部门,如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主要服务于生产性活动,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高。由于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来源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寻求到持续的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因此,对于于服务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改变了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出现了“制造+服务”的新模式。
              B.制造业服务化既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C.制造业服务化包括许多方面,如简单售后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D.制造业发展到高端,会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两个维度闸述了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文章从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为提出中国制造转向服务化的建议作支撑。
              C.文中列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为了阐明它们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源。
              D.文章对比了两种服务业的不同,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果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不能融合,就不会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B.有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来作支撑,制造业就能实现向服务化的转型。
              C.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只有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拥有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
              D.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只有让客户满意,制造业才能有竞争力。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②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虫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③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④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为了应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B.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张士闪、张建世等学者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C.有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反对文化整体观视角,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D.文化生态整体观可能会忽视作为实践者的个体,但它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篇就阐明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困境,并从两个方面推导了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张士闪、张建世的观点,这是为了说明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C.文章从起源、内容、意义等方面,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整体论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D.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文章先介绍背景,接着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两种看法,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学者张建世认为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是,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
              B.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学者邱春林认为,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C.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
              D.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不仅要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还要重视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 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 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 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曰三省吾身”为 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 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幼年时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 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
              B.曾氏家风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
              C.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
              D.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把邹鲁深厚文化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B.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C.文章在论述中引用经典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
              B.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
              C.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但与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
              D.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