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的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而风行天下,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张养浩、马致远、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盛行于宋,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句式长短不齐。又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歌曲等。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提倡“性善论”。
              C.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朦胧诗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变诗歌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 3.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 4.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 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 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