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白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C.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莫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左二老爷
                                                   青 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剃头张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得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稍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家邵孤城善于吸纳传统营养,锻造人文精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目的是让人咀嚼隐晦岁月的苦涩.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C、小说展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剃头张从曾经被迫为侵略者剃头的手艺人,成长为一个能大义灭亲的抗日英雄.
              D、小说结尾剃头张用“八音刀”为儿子送终的情节,巧妙呼应了开头他不肯轻易把“八音刀”传人的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小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剃头张误杀了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
              (2)伏笔的运用使小说的结尾一段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3)这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绝杀”,你更喜欢哪个篇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道
                                            聂蠡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
                 头发稀疏了,脚步迟缓了,精气神也散淡了许多,流年似水,曾经壮如牛犊的他说老就老了;儿士不在身边,家里除了老伴儿,就只剩下老两口的影子.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尤其饮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听京剧光碟.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
                 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带了,只好敲门,并用京剧道白:“老伴儿,开门来!”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7你的老伴儿是京剧!”
                 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
                 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京剧团来到了古城,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文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目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表,叶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一饱眼福扣耳福吗?
                 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
                 遵票的叫牛金,40 来岁,在本市一家公司当老总.他爹与纪于天是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牛金平时回爹妈家不多,来去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讶: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牛全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剐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您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说:“我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我愿意陪同,正好为国粹传道嘛!”
                 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碰面吧”
                 第一晚,牛全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
              “纪伯伯,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是这么个味儿?”
                 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是‘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演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末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
              “小牛,明晚是《群英会》,演周瑜的小生和演蒋干的丑角最值得一看.”
              “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
              “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
              “但愿如此!”
                 第二晚,牛仝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公司里有急事,采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
                 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紧.
                 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他的一个部下采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也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幺了?看京剧都套分心,怪!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转“原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有删节)
              (l)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纪于天夜晚在剧院看完戏后,到了家门口发现忘带钥匙,敲门时受到老伴的责备和埋怨,说明老伴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
              B小说开头部分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纪于天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是为下文具体写纪于天“传道”作铺垫.
              C牛金平时工作繁忙,每次回父母家都是来去匆匆,且从来不看京剧,这次利用接待美国客商的契机,他主动接触京剧,希望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
              D作者在文中引述京剧经典剧目和唱段,还借小说人物之口对京剧流派风格进行精当点评这样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E.本文注重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眨眼间就不见了”、“浑身发热,喉头发紧”等描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牛金三次“看戏”的经过?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纪于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纪于天“凄凉悲切”地演唱“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鹏他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一哥生育了一哥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    
              (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怪    人[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
              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村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    
              (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答: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a.对小说中①处括号里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    
              b.指出小说中②处括号里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    
            •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己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她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哪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服,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挑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他那些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走.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世石匠的形象特点.
              答: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简要分析.
              答:    
              (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试题,并说明理由.
              答: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航海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跳着一但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只打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前简单的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吧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值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
              (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