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1) 解释下列词语。


              景致:                                                                      

              义正辞严:                                                                     

              大逆不道:                                                                   


              (2) 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 

               答:                                                                      


              (3) 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


               答:                                                                      


              (4) 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


               答:                                                                      

                                                                                           


              (5) 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字)


               答:(1)                                                                    

                      (2)                                                                        


              (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 2.

              白云空载天一阁

              王重旭

              (1)应该说,萌生造访天一阁的念头,还是从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开始。

              (2)高大树木遮映下有些阴森幽暗的天一阁,在雨天就越发阴森幽暗了。四百年之后的我,循着范钦当年的脚步,战战兢兢于天一阁这座读书人的圣殿之下,这就是让我梦魂牵绕的天一阁。然而,当我真正走近的时候才发现,它竟然离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陌生。

              (3)让我吃惊的是,园林化的天一阁规模已越来越大,而作为藏书楼的天一阁却越来越小。它蜷踞一隅,被假山和假水包围,被花草林木包围,被全然不相干的亭阁楼台包围。这里有从宁波各处移植来的景观,使天一阁显得越发孤独和瘦小,以致许多人游览过后竟然不知哪里是藏书的天一阁。

              (4)让我吃惊的是,人们所盛赞的天一阁藏书对大学者的开放,其实并不是什么伟大之举,只不过是一些人的自我炫耀罢了。因为只有向极少数人的开放,才会彰显极少数人的荣耀。黄宗羲上去了,全祖望上去了,袁枚上去了,郭沫若上去了,今人余秋雨也上去了,所以他要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借黄宗羲登楼事洋洋自得地说:“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十分严苛,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5)让我吃惊的是,天一阁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受到了妥善的保护。范氏家族维系这座楼阁,已经筋疲力尽。年久失修,书籍被盗,楼阁倒塌,风雨飘摇,若不是社会的赞助,这座楼早已颓倾。一位参与天一阁古籍整理的专家说:“现在不少书籍蠹蚀极为严重。若把纸包一打开,就可能会碎成‘片片纸蝶’。”而且,“天一阁藏书受蚀严重,不少已经板结成块,书楼工作人员有时一天也揭不开一页”。

              (6)让我吃惊的是,拥有如此多的书籍,范家的子孙竟然没有出一个大学问家。几百年来,就连那些天一阁藏书的书目,竟然都是外人整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范钦的子孙中有的不仅从来没有看过里面的藏书,还有的竟然目不识丁。清朝秀才王定洋就发出这样的感慨:“积德与儿孙,儿孙享其福,积书与儿孙,儿孙不能读,试看当年范司马,藏书空满天一阁。”

              (7)让我吃惊的是,任何一种收藏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范钦究竟哪来的那些银两?想想看,七万余册书籍的收藏,需要多少钱财?一座盖了五年且风格独具的藏书楼,需要多少钱财?分家的时候,把家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万卷书籍,这万两白银又是从何而来?我不能不想,即便一个多年为官之人,他的俸禄究竟能有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难道仅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我不敢再想下去,因为我不愿意破坏范钦在我心中的形象!

              (8)我不得不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爱书与爱钱,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爱书就高雅?爱钱就鄙俗?爱书与爱钱,其实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爱钱是吝啬鬼的话,那么爱书而不读书,不过是爱钱的吝啬鬼把钱变成了书,转换了一个吝啬的形式而已。其实在范钦的眼里,这些书和古玩字画,和那些奇珍异宝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收藏的分类不同罢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文化的良知”无关。

              (9)一个守财奴,最大的忧虑就是儿孙们会成为败家子。所以,他必须把自己的子孙也打造成和自己一样的守财奴。所以,范钦为他的那些带不走的书,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成为一条铁律。这样的制度对保护书籍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没有目的保护又有什么意义?范钦爱书如命,子孙目不识丁,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怎不震惊?

              (10)也许,要使其忠心,必使其愚昧。只有愚昧的子孙,才会恪守祖训。所以,在范钦的眼里,只要书在,子孙愚昧,又有何妨?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缩影和悲剧所在吧?

              (11)守着一座文化的金山,却是一群精神的穷汉,一个家族怎能不没落?我忍不住要问范钦,你要那些书究竟是想做什么?你要那些书究竟保存到哪一朝,哪一代?

              (12)其实,我们和范钦的后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不知道自己守护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何尝知道,我们竭尽一生所守护的东西是什么呢?

              (13)走出天一阁的时候,雨还在下着,我漫无目的地走进一条书店林立的街道。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文化名城之中,就在这样一座神圣的天一阁下,每一个书店里都卖着盗版的图书,我不能不为天一阁悲哀。

              (选自《中国历史的宿命》,有删节)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效果?

              (2) 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作者“为天一阁悲哀”的原因有哪些?

            • 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站在他的灵魂安息处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备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旧在美国社会的一隅受苦受难,并且发现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决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储存机遇的巨大金库里竟然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摧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歧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枷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缔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发现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亡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用了一系列比喻:空头支票比喻_________,银行比喻__________,巨大金库比喻________,支票最后兑现的是______________。

            • 4.

              青   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选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 1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2) 13. 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 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⑵ 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3) 14.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请简要分析。(4分)

                                                                                               

              (4) 15. 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6分)

                                                                                             

            • 5.
              仿照下面例句,除“青春”外,任选一个对象写两个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______________ 。

            • 6.
               下面各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2)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贪婪地映照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

              (3)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  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家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 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浅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0年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缺德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美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象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取材于崔维成、王海磐、刘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之11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骞”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址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客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再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五仁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的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蛟龙”号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我国跻身世界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少数国家之列
              B. 使我国首次获取了7000米深海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C. 使我国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D. 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2) 

              根据“材料一”,相比“新阿尔文”号,下列属于“蛟龙”号独有能力的一项是   

              A. 长时间水下工作              B. 悬停作业
              C. 自动驾驶                      D. 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载人能力 B. 科技竞争力 C. 下潜深度   D. 深潜意图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2009年    B. 2010年     C. 2011年       D. 2012年
              (5)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B. 载人:“载”读作zai
              C.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 堪比:难以与…...相比
              (6)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 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 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 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7) 

              根据材料三,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A. 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        B. 垂直下潜
              C. 使用新型材料                D. 抗压能力更强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 8.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1)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2) “你--你贵姓?”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 9.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 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 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 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解释下列词语并为划线字注音。

              (1)嵌(    ):

              (2)笨(    ):

              (3)愧怍(    ):

              (2)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3)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的前一天抱病到我家来?而且还拿着香油和鸡蛋?
              (4) 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 从全文看,这段选文的线索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