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 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 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时明堂覃恩,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为扶植地方武装力量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②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 2.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岛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天保元年,本州岛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不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节•樊逊传》)(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②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
                  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 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辞让,寻领射声.太祖即位,委遇弥厚。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丁母忧,葬竞,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使纲纪③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湛既入,以景仁住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艾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景仁对亲旧叹日:“引之今入,入便噬人。”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上微闻乏,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鄙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固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代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笃。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年五十一,日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殷景仁传》)【注】①高祖:南朝宋武话刘褡。下文的“少帝”“太祖”分别指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刘义隆。②射声:古代官名。③纲纪州郡中主簿之类的官员。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B.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C.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D.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占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有才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又善于思考,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东晋都阳公主居住过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②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秦王属:叮嘱,告诫
              B.诽谤者族:灭族
              C.沛公又不受让:推让,谦让
              D.方士,旦日合战飨:犒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今君亡赵走燕
              B.唯恐沛公不秦王何以伐
              C.稍征关中兵自益敛赀财送其行
              D.以文谕项羽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重视以“柔”的政策得民心。比如召集年老有德望及豪杰之人,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樊哙、张良就是他身边两个很得力的人,他们曾劝谏刘邦还军霸上,拒守函谷关,并在鸿门宴上合力帮刘邦安全脱身。
              C.《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项羽本纪》最详,《高祖本纪》则写得相当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
              D.《高祖本纪》是以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为主,司马迁保留了“归,立诛曹无伤”这一细节,就很好地体现了刘邦处事果断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②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门下督,还吴授兵,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知恩图报。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②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
              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
              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
              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
              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
              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
              囚                      论:讨论
              C.
              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
                               决: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甲知能为己直,
              敢告          无伤也,是
              仁术也
              B.帝食新橙,命赐
                            鹏
              徙于南冥也
              C.帝竦体改容,知
              以义理讽也    
              若是,孰能御之
              D.不数日可抵中京,
              为故道此?
              由知吾可也.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
              ,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也.不意
              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
              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意
              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B.
              笑侮,收召后学             犯:违背
              C.甚不自
              也                  是:认为对
              D.仆道不
                                  笃:深厚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3)下列各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立论.
              B.韩文侧重批判“不屑从师”,柳文侧重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并意欲向他学习.
              D.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
              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
              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
              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
              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束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
                明主
              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能多
              而多中          发:放箭
              B.故能取远道而马不
                    罢:停歇
              C.言辞动作,皆
              术数      中:合乎
              D.
              民如仇雠             莅:统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羿,古之善射
              也            古之学
              必有师
              B.善视其马,节
              饮食          秦王恐
              破壁
              C.奚仲
              为车器也              不知将军宽
              至此也
              D.明主之使远者来
              近者亲也     缦立远视,
              望幸焉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B.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D.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    而事多能办好.
              B.奚仲制造的车器之所以坚固耐用,主要是因为选用的器材精良,而且方圆曲直都合乎    规矩钩绳.
              C.要招来民众,就必须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条件好了,不招民众自己也会到来,否则招也不会来.
              D.明君能使远者到来而近者亲近,原因在于内心,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与    他抗争了.
            • 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嵘岩,披蒙茸,踞虎豹,登鱿龙,攀栖鹃之
              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搞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蝙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隐嘻!我知之矣.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
              暮                            薄:靠近
              C.攀栖鹊之
              巢                        危:危险
              D.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3)下列对本文与《前赤壁赋》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赤壁赋中,时节推移,江山易貌,主人公的情绪始终是欢乐自适.
              B.《后赤壁赋》写的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
              C.《前赤壁赋》写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衣带飘飘的迷人秋夜.
              D.这两篇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它描写江山胜景,字字如画.而同一风月,随着节序的推移和心情的变化,又呈现出不同境界.它把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写得理意透辟.
              (4)把文中的句子以及课本上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