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暗物质
                                                   云凡
                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宇宙中的暗物质比构成我们普通世界的原子物质多得多.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每秒将有100万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小指.人们却看不到它们,因为它们不发射任何光,它们不带电荷,与原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少.暗物质没有电磁场,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们的存在.但人们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们不存在,就无法解释宇宙的结构.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言论: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茨威基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但当时许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结果.
                万物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越往外其转动的速度越低.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这与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的常规不符.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测: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质没有被我们的天文观测所发现,这些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科学家认为,通过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推算的结果:星系中的暗物质约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
                如何“网”住暗物质?科学家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地下实验室被认为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其中的原因是:地下深处实验室能最大程度上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绝大多数暗物质并不含有原子,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在地面上,因为来自宇宙的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住干扰,让其“静心”工作.目前,全球地下实验室多达20多个,科学家正寻求将寻找暗物质的地下实验转移至更深的地点进行.
                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存在另一种神秘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支持宇宙中生命的诞生,或者说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提出新的暗物质效应:遍布宇宙空间中的暗物质粒子可能在一种机制的作用下,进入一个行星的核中,并通过与物质的湮灭释放出足够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保证这颗行星上出现液态水,从而支持生命的诞生.这个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太阳系外生命理论所认为的生命应该诞生于恒星的宜居带上.
              (1)下列关于“暗物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暗物质因为不发射任何光,不带电荷,很少与原子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也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
              B.暗物质比我们能观测到的原子物质多,而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布整个宇宙空间.
              C.科学家通过测量围绕星系转动的物体速度发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
              D.绝大多数暗物质不含原子,没有电磁场,因而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个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现星系团中暗物质占质量的绝大部分,而看得见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接受这一结果.
              B.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形状和宇宙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宇宙是有限封闭的.这个认识是根据相对论得出的.
              C.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这一现象虽与太阳系不同,但同样符合万有引力定律.
              D.暗物质粒子可能与行星上出现液态水有关,从而可支撑生命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下深处实验室能很大程度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因而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
              B.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不止一种,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茨威基的理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C.暗物质虽一定存在但没被天文观测发现,这是它得名的原因.
              D.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提出的新的暗物质效应,推翻了传统的太阳系外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1)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密度超出常规,经济和社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会导致雾霾.
              B.PM 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而浓度积聚,加之其它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C.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而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
              D.雾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必然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几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有害健康的物质直径极小.
              B.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C.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D.雾霾天气产生,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B.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C.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D.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
            • 3. (2014•宁德模拟)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白果树
              周建人
              ①上海真是热闹的地方,也许特别在热天的时候,牌声、留声机或无线电的声音,有时更有炮仗声,往往闹得人不能睡觉.这实在是很窘的.有时候,譬如灯下写点东西,看看时候已经十一点钟了,赶紧睡下,想望早点睡熟,以便明天起来好做事情.偏偏这边邻舍的牌声还没有停止,那边又开起留声机来了.逢年逢节还要放爆仗,这自然更其挡不住.而且常常这等声音还没有闹了,卖馄饨的又来了.广东馄饨担是敲竹板的,发出僻僻啪啪尖脆的声音;本地馄饨担是敲竹筒的,发出沉重的钝声.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馄饨担,但是用短木棒敲在竹筒上,声音比较的低些;上海的馄饨担往往用短铁捧来敲,声音也就特别响亮了.有时候刚把思想制止住,正要睡去,接连的被外面闯进来的声浪数次闹醒之后,便会许多时候睡不着.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身体觉得不大清爽,就不能好好地做事情了.
              ②近几天来,这等闹人睡眠的声音没有减少,却加添了卖热白果的声音了.白果担子挑来歇下,便发出镬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声音来,卖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道:“糯糯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白果好像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
              ③但是我觉得白果担倒并不怎样吵闹的.因为叫唱的声音并不十分高,而且挑来得早,回去也早.有时候倒觉得叫卖声中带给我们秋天来了的消息,使我知道白果卖了之后,将有檀香橄榄买,荷花已开了,燕子要回到马来、印度等地方去了.
              ④上海秋天虽然各处卖热白果,但是白果树却很少见的.我的故乡有很大的白果树.它又称银杏,有些讲花木的书上又叫它公孙树.意思是说它的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须到孙子手里才开花结子.日本的植物学书上便常用这名称的.它的科学的名字是叫Ginkgobilopa.它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它的系统直从中生代的侏罗纪传来,
              到了现在,只剩了它一种了.中国是它的家乡.普通只见它种在庙宇寺院里,有些植物学者疑心现在已没有自生的白果树了,米耶尔(Meyer)虽说浙江山中还有自生的,但是别有些人却不相信他的话.
              ⑤植物学者虽觉得白果树已渐将衰亡,但是人工种植的却还很多.它很容易种,只要把种子种在泥土里,大约五十天后芽便出来了.它幼时的树形像座塔,后来枝条散开,成了伞状的大树.据说最大的白果树能高到九丈以上,但普通没有这么大.它的叶子有长柄,叶身很像内地扇炉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季,变成黄颜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叶树,冬季只剩了枝干.
              ⑥白果树是雌雄异株的,大约四月间开花.花极简单,没有花萼、花瓣这些东西.雄花只在一条柄上生着些雄蕊,每个雄蕊只生两个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条长柄上生着两个裸出的胚珠.因为它的花太不显明了,一般人从不曾看见过,因此便造下一个靠不住的传说,说白果树的花是“大年夜”(阴历除夕)后半夜开的,而且开的时间又极短,只闪三闪,就不见了.这传说先前曾叫一个长塘乡人上过一次当.他是一个求知心很切的人,大年夜的半夜里,跑到近地的一株白果树下等候它开花,足足等了半夜,不见一点动静,这才使他对于那传说发生了疑惑.
              ⑦但白果树的确是开花的,不过不在冬末,却在春末生叶的时候.胚珠长大起来后,变成一个种子,形状很像杏子,颜色也是黄的,但皮肤很光滑,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质,里面包着一层白色坚硬的薄壳,这便是普通所卖的白果.长足的白果,连外边的肉大约只有三厘米大,除去肉质,那核自然更小了.上海担上的白果,似乎特别小,然而卖白果的人偏说“好像鹅蛋大”,未免太夸张;可是比之于有些广告,却要算是老实的了.
              ⑧我个人呢,虽不爱吃白果,但很爱白果树.它的木材虽不甚坚硬,然而纹理细密,色白微黄,略带丝光,漆上中国的黄漆,颜色极光亮.你只要去问木工,他会告诉你用“银杏板”做书箱之类是很好的.还有,它的叶子上从不见会生虫,因此我想到做“马路树”一定很适宜的.北平的路旁常种着槐树或洋槐,叶上常生一种青色的幼虫,仿佛名叫槐蚕,它有时候吐出丝来,挂在半空里,或者脚下踏成虫酱.上海马路旁种的多是筱悬木,它的掌状的大叶还好看,只是会生一种毛刺虫一一雀瓮蛾的幼虫一一身上生着刺,如果刺在赤膊的身子上,是很疼痛的.白果树上不生这等虫,叶子又好看.它也是落叶树,夏季生叶很密,可以遮住太阳,冬季叶子脱落了,不致阻碍阳光,和筱悬木等一样.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从上海热天的热闹场景入笔,列举种种闹人睡眠的声音,旨在表达作者对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弃之意.
              B.第②段描写卖白果的人的唱词,运用了夸张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热白果的垂涎,对白果树的喜爱之情.
              C.白果树,即银杏,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其系统传自中生代侏罗纪,现在只剩下一种,它的家乡在中国.
              D.文章结尾在解说白果树作为“马路树”的优越性时,将它与槐树、洋槐、筱悬木作比较,突出“不长虫”的优点.
              E.本文题为“白果树”,但全文并非单纯介绍白果树,也融入了现实生活场景与作者个人心境,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本文介绍了白果树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4分)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孩子的睡眠周期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亚瑟.H.帕美雷斯博士,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F.安德斯博士,以及科罗拉多大学的罗伯特.N.爱姆德博士作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每个婴儿晚上的睡眠都有轻度睡眠和深度睡眠的独特周期.在头几个月中,深度睡眠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轻度睡眠或者说做梦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婴儿到四个月大的时候,睡眠周期开始形成固定模式---一个周期通常会持续三到四个小时.其中,有1-1.5小时的深度睡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婴儿很少动.任何刺激都很难把他唤醒.深度睡眠阶段前后的各一个小时是较轻的做梦状态,婴儿会时不时地动一下.在四小时周期的最后阶段,婴儿进入半警醒状态,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接近有意识状态,很容易醒.在这个阶段里,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他可能会吮吸手指,大声哭出来,滚来滚去,或者有节奏地用手敲自己的脑袋.(我的一个女儿,每隔四个小时就会给她的布娃娃讲一次她在白天所于的事.)他可能会闹,也可能自言自语,或者喊自己的父母.
                  这些行为似乎能使孩子释放出在白天的活动中积存起来的能量,以便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当孩子自己能够应付这些半清醒状态的睡眠间歇时,睡眠周期就会稳定下来,而且孩子就能把睡眠周期延长,他就能够每次睡八小时甚至十二个小时了.
                  这些研究者还指出,睡眠周期的延长取决于环境的状况.如果婴儿处于一个受打扰的环境--有人来看他或者喂他--他的警醒阶段就会被加强,他就不太可能使自己平静下来以延长睡眠时间.但是,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对他作出反应,就会迫使他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安抚自己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还表明,孩子在一出生时就确立了24小时的节律,这是胎儿在和孕妇每天的生活周期取得同步时建立的.通常,孩子的节律跟母亲的生活周期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母亲活动的时候,胎儿在睡觉;母亲躺下睡觉的时候,胎儿会醒着.但母亲活动的时段会引导胎儿在下一个时段的活动.新生婴儿已经有了“睡--一醒”的节律.出生后,环境迫使新生婴儿白天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晚上睡眠的时间越来越长.
                  有些孩子--不过数量极少--在刚出生时的周期好像是颠倒的.父母通常会想办法迫使这些孩子作出改变,大多数婴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在晚上就能睡八个小时.在我看来,这是婴儿天生就有能力适应环境的重要证据.
                  少数婴儿对环境没有反应,我对这样的婴儿一直很感兴趣,并且作了一些研究,想找出是哪些原因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反应失败了--对于这些婴儿的父母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失败,因为他们自己的睡眠被扰乱了.
                  到三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持续睡眠时间能够超过四个小时,一个对当今社会正常睡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这个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有70%每-晚能睡八个小时,6个月大的婴儿有83%能做到这一点;一岁大的时候,只有l0%的孩子整晚不睡觉.
              (1)对有关婴儿“睡眠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晚上的睡眠可分轻度睡眠和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时问与轻度睡眠的时问往往成反比.
              B.四个月大的婴儿,睡眠状态依次是:较轻的做梦状态一深度睡眠状态一半警醒状态.
              C.婴儿在一出生后就有了“睡--醒”的节律,环境迫使新生婴儿白天醒着的时问和夜晚睡眠的时问都越来越长.
              D.睡眠周期形成固定模式的婴儿,深度睡眠在1.5小时内,在这期问,婴儿自己不会醒来,也很难被唤醒.
              (2)下列不属于婴儿睡眠延长原因的项是    
              A.孩子在半清醒状态的睡眠问歇中,如果周围的环境适合,他就会进入新的睡眠周期.
              B.孩子在睡眠周期末端往往出现释放白天活动中积存起来的能量的行为,这有助于他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C.少数婴儿因为对环境没有反应,所以,这些孩子的睡眠周期也会得以延长.
              D.随着婴儿慢慢地长大,大多数孩子的持续睡眠时问也在不断地延长.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婴儿的24小时节律跟母亲的生活周期几乎是相反的:母亲活动时,孩子睡眠;母亲睡眠时,孩子醒着.
              B.如果婴儿的警醒阶段被加强,那么就会迫使他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睡眠时问就会因之延长.
              C.虽然大多数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的睡眠周期仍然与大人颠倒,但父母的努力也可以让孩子的周期做出改变.
              D.大多数三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晚的持续睡眠都能在四个小时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晚能睡八小时的婴儿的比率越来越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云南文山:中国古代“铜鼓文化”又一中心
              被视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铜鼓文化”的研究近来有了新进展.地处西南山区、与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发现种类繁多的铜鼓,而被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还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铜鼓在100多年前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对于铜鼓的起源地,多数学者赞同其诞生于云南.l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铜鼓.近年来,在云南文山陆续出土的和发现民间收藏的铜鼓有138面,其中有6面已确认是最早类型的万家坝型铜鼓,分布密度仅次于楚雄.铜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在研究时发现,这些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因此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外铜鼓的又一个诞生地.
              学者们认为,文山在铜鼓演变过程中也有特殊地位.l919年出土于文山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一度兴盛,尤其是在越南,铜鼓蕴藏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做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品流通重要驿道的文山,恰好处于三大中心的枢纽位置,因此还可以把文山看做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对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的“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
              不少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技术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研究员指出,铜鼓纹饰中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围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点的图案,这些都印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共同拥有造型各异的铜鼓,这正是铜鼓受到国际上多领域学者研究重视的关键原因.
              (1)下列有关“铜鼓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处西南山区的文山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品流通重要驿道,也是“铜鼓
              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B.云南文山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其传播路线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
              C.文山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造型精美、花纹繁缛,鼓面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
              D.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技术一脉相承成为共识,铜鼓上的不少纹饰都印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
              (2)文山是“铜鼓文化”的又一中心,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铜鼓文化”被视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文山已发现多种铜鼓,且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B.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做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越南至今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
              C.经科学分析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发现,其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据此,李昆声等人提出,文山在铜鼓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D.文山已陆续出土的和发现民间收藏的铜鼓有138面,据考证,这些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考古学界,多数学者都认为铜鼓起源于中国的云南,楚雄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是迄
              今为止最古老的铜鼓.
              B.文山铜鼓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所以李昆声教授认为云南文山是除楚雄外铜鼓的又一起源地.
              C.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这一结论,是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后得出的,说明文山在铜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
              D.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众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是在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的公元前七世纪.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能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能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的冰封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有价值.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辐射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的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几百年.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天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l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l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1)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2)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免疫力过强引起的疾病的一项是    
              A.衰老蜕变    
              B.类风湿病
              C.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D.艾滋病
              (3)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C.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 10.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于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人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