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D.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______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C.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遭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遣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衰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纬柔、松数,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 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成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遇,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遇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城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城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遇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 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井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牛奶,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食用营养品。①         ,每一百克牛奶中含脂肪就在4克以上,这个脂肪含量对那些身体肥胖和血脂较高的人来说,是个不利因素。目前市场上牛奶的添加物也相当多,②           。③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饮用牛奶补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也能促使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5%的乳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或者加重其病情。
            • 6.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 7.
              下面是一幅漫画,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 8.

              生命的一抹

              郭枫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拔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竞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④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织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织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选文略有改动)


              (1)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

              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C.“我”虽然看上去能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但其实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

              E.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像蓝天中的一缕云,表达了淡看世俗名利,追求美好事物和澄明的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

              (2) 第③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根据课文理解,可概括为三点,请你再补写两点

              一是面对生命出现时的喜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结尾说愿自己的生命如同蓝天中的一抹淡云,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生命追求?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④段划线句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面对美丽的景色,你肯定也会有像作者一样难忘的一次经历,请用文字描写美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7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6.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苗得雨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药学界霸主,您能够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学的佼佼者恳请您不吝指教。敬祝编安。

              某校生物社团  苗得雨

              2016年3月5日

              (1)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5)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