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中塑造的“桃花源”成为无数读者流连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两篇作品关系独特,它们在内容、主题方面多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实乃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二者也有多处文字,若合符契。职此之故,虽然《记》与《诗》篇分为二,实应以一视之。然而仔细品读,在其传世的文本之中却又夹杂了某种不和谐。因为《记》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诗》却言“衣无新制”,《记》与《诗》的表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王维《桃源行》诗曰:“居人未改秦衣服。”看来,此中必有
                  在《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无非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劳作场景,土地、屋舍、良田、池塘、田间路、往来农人,这些应是他在桃花源外常见之物,故并无值得十分诧异之处。但其后却写道“见渔人,乃大惊”,此六字极生动,刻画出了桃花源中居民见到渔人后,生活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未有任何言语交接的第一眼相视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震荡?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渔人与桃花源中居民着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这种外形上的明显差异,才引起他们的心理诧异。因此,笔者推测,《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如”乃“异”之讹字,陶公此处原句当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
                  其实,王叔岷先生曾提出过此种设想。在《陶渊明诗笺证稿》中他说“昔年岷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颇有从岷此说者)。”但是后来王叔岷又对自己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他说“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着(当为“者”之误,笔者按),盖谓其中男女皆衣着,亦如外人皆衣着,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诚如王氏所言,这样一来,《诗》与《记》确实是不再了,但笔者却深感疑惑。因为自从告别原始社会以来,穿衣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活规范,以“文体省净,殆长无语”(锺嵘《诗品》论陶诗)著称的陶公岂会在此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桃花源中居民与外面的人一样是穿着衣服的?
                  “悉异外人”的文本在现存的陶集各版本中确实是找不到文献支持的,但仅此一字之易却将上述《记》与《诗》中存在的矛盾彻底消除。从学理上看,校勘学上有所谓“理校”之法,所以,改“如”为“异”是可行的。程千帆所撰《校雠广义•校勘编》中说:“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王氏以为改作“男女衣着,悉异外人”后再与前句“其中往来种作”连读便语义不畅。其实,陶公在此处描写中运用了三个视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乃从整体着眼;“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是局部呈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细节描写。三个视角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层次井然。所以,此处“其中往来种作”断句时应归入第二层次局部呈现之中。纵横交织的田间路上,耕种的农夫穿梭,远处的村中传来依稀可闻的鸡鸣犬吠,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间耕作图。
                  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以上谨就《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一句略陈,期能符陶公之本意。
              (1)依据文本内容,以下对于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桴鼓相应:意即相互附应、紧密配合。“桴鼓”即是指“鼓槌与鼓”。
              B.待发之覆:即“待研究明确的知识、问题等”。“发覆”即“去其遮蔽”。
              C.抵牾:此处指文本内容的晦涩不畅。“抵牾”的本义指“牛角相抵触”。
              D.管见:作者自谦见闻不广,所见浅窄。“管见”即“管中窥物之所见”。
              (2)作者以王维诗证述观点,联系文本的内容推断,以下诗句出自王维《桃源行》诗的一项是 ______
              A.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B.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C.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D.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3)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应是“悉异外人”之误,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C.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D.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
              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
              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
              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
              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
              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
              囚                      论:讨论
              C.
              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
                               决: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甲知能为己直,
              敢告          无伤也,是
              仁术也
              B.帝食新橙,命赐
                            鹏
              徙于南冥也
              C.帝竦体改容,知
              以义理讽也    
              若是,孰能御之
              D.不数日可抵中京,
              为故道此?
              由知吾可也.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
              ,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也.不意
              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
              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意
              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B.
              笑侮,收召后学             犯:违背
              C.甚不自
              也                  是:认为对
              D.仆道不
                                  笃:深厚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3)下列各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立论.
              B.韩文侧重批判“不屑从师”,柳文侧重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并意欲向他学习.
              D.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
              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
              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
              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
              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束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
                明主
              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能多
              而多中          发:放箭
              B.故能取远道而马不
                    罢:停歇
              C.言辞动作,皆
              术数      中:合乎
              D.
              民如仇雠             莅:统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羿,古之善射
              也            古之学
              必有师
              B.善视其马,节
              饮食          秦王恐
              破壁
              C.奚仲
              为车器也              不知将军宽
              至此也
              D.明主之使远者来
              近者亲也     缦立远视,
              望幸焉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B.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D.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    而事多能办好.
              B.奚仲制造的车器之所以坚固耐用,主要是因为选用的器材精良,而且方圆曲直都合乎    规矩钩绳.
              C.要招来民众,就必须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条件好了,不招民众自己也会到来,否则招也不会来.
              D.明君能使远者到来而近者亲近,原因在于内心,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与    他抗争了.
            •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嵘岩,披蒙茸,踞虎豹,登鱿龙,攀栖鹃之
              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搞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蝙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隐嘻!我知之矣.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
              暮                            薄:靠近
              C.攀栖鹊之
              巢                        危:危险
              D.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3)下列对本文与《前赤壁赋》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赤壁赋中,时节推移,江山易貌,主人公的情绪始终是欢乐自适.
              B.《后赤壁赋》写的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
              C.《前赤壁赋》写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衣带飘飘的迷人秋夜.
              D.这两篇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它描写江山胜景,字字如画.而同一风月,随着节序的推移和心情的变化,又呈现出不同境界.它把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写得理意透辟.
              (4)把文中的句子以及课本上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 7.

              用斜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3分)

              鲍 叔 既 进 管 仲 以 身 下 之 子 孙 世 禄 于 齐 有 封 邑 者 十 余 世 常 为 名 大 夫 天 下 不 多 管 仲 之 贤 而 多 鲍 叔 能 知 人 也。

               

            • 8.

              翻译下列句子。(9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分)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分)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分)

                                                                                 

               

            • 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②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什么是“知言”?

              答:

              (2)应该如何正确“知言”?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10.

              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