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翻译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君我降             因:                    

              ②羝乃得归           乳:             

              ③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吾念之             顾:             

              ⑤臣请璧归赵         完:                  

              ⑥召有司图           案: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             

              ⑧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 2.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

              (1)  对下列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 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 以二国秦                              委:对付

              D. 秦无异也                              视:比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 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 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4)  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 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       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 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4分)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3分)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 3.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颐独 许之  器:器物         B. 后乃更执 圆方      圆方:这里指意见相反
              C. 召           趣:速来          D. 能邂逅冯熙载邪  焉:怎么
              (2) 下列对文中画下划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 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 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 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 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 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 4.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患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行事为《孝义传》     次:编列
              B. 安可 之                   诬:抹杀
              C. 莫不为运 寒心               寒心:因恐而惊心
              D. 运常愿 一谏官             处:处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露门学士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事有不便于时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C. 朝 公卿                   不知老 将至
              D. 从容讽议, 性讦直         化 为鸟
              (3)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 乐运认为,按照先王礼制自天子至百姓必须守三年之丧,而孔子认为,守三年之丧是因子女生下三年后方可脱离父母怀抱。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大有儒家杀身以成仁的君子风范。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求谏官而不得后,就奉皇帝之命编纂《谏苑》,受到隋文帝的赞赏,真可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令人钦佩。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及其所之既倦”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咨臣以当世
              B.吾欲南海,何如
              C.辍耕垄上
              D.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 6.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选自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

              9.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知生之志                                      抑:       

              (2)乎其若思                                             俨:       

              (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          宜:       

            • 7.
              比较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填然鼓之   ② 施从良人之所之  ③去关市之征    ④由水之就下  ⑤舜之徒也

              A. ①②不同,③⑤相同          B. ②⑤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④不同,③⑤不同            D. ②④不同,③⑤相同
            • 8.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 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移其粟于河内

              (2)  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

              B. 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 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

              D. 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每句3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9.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之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

              (1) 下列各组划线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以蒙恬 吏           属:交付
              B. 师于外十余年                    暴:残暴的
              C. 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 谋    阴:暗地里,秘密地
              D. 而 蒙毅于代             系:关押。囚禁
              (2) 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高罪死,除其宦职     ②西 太白有鸟道
              B. ①据阳山,逶蛇而        ②追亡逐
              C. ① 轻百姓力矣            ②君臣 守以窥周室
              D. ①何乃 地脉哉            ②王无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夫晋,何厌
              B. 遣使者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 筑长城,地形,用制险塞    践华为城,河为池          
              D. 吞药自杀        \此恬之罪也
              (4)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非我也,岁也            
              B. 又遣使者之阳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秘之,群臣莫之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 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将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C. 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D. 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 10.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国之将亡,此其 欤   征:争夺   B. 疏者易间,而亲者难 也   睽:背离

               

              C. 愚以谓治道去 甚耳    泰:安定   D. 诱以富贵之道,使 其党   隳:毁坏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祸莫大于权 移人                     又何怨 报乎

               

              B. 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                 农夫市人, 保其不为盗

               

              C. 昔栾怀子得罪于晋, 党皆出奔          开 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 君子 道事君                          愚是 续欧阳子之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