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人  证(郁青)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从兜里摸出了票,却捏在手里,似乎不想交出去。
                  列车员朝他手上瞄了一眼,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
              “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就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标还是工友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来弥补。”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啊。”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假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
              了。”
                  老同志冲着她说:“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笑,就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眼里蓄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委屈,是感激,还是仇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B.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主题是要同情、关爱弱势群体。
              C.小说中描写老年人“狡黠地笑了笑”,可见老年人是一个狡猾的人,他老谋深算,弄得列车长和乘务员很尴尬。
              D.小说触及到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中年人因工受伤致残,不但得不到赔偿,连残疾证都办不到。
              E.小说中两次写到旅客发笑,人们主要是笑老同志不讲道理,不尊重人,居然说列车长不是男人,女列车员不是人。
              (2)①小说开头说列车员“很漂亮”,这样的描写有何用意?
              ②老年人说“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时,这中年人会在想些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4)你认为列车长和女列车员坚持原则按规定办事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来信
              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一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一一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问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 2 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 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一一10,买裤子一一30,储蓄一一20,电影、跳舞等一一4天,1天2卢布一一8,剩余一~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象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B.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C.小说对老母亲的来信不惜笔墨地铺叙,凸显了一个年事已长,不免唠叨、琐碎,仍无微不至关爱儿子的老母亲的形象。
              D.小说以巧妙的构思,将母子双方的通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从母子对待信件的不同态度,侧面表现了母子感情的发展变化,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以情节的突变深化了主题。
              E.文中形象地刻画了文卡对剩余10卢布是寄给母亲还是留下零用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文卡因为虚荣给自己的决定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安慰,毫无对母亲的挂念。
              (2)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向日葵   
              金黄的、庄严的向日葵,
              把花朵朝着太阳开放。

              太阳把多光的羽箭,投射到
              她明静而柔美的花冠。

              她有战士的崇高品德,
              她嘲笑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

              夜里,风雨打落她的花瓣,
              早晨,她依然朝着太阳。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民歌
                                    余光中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0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中华民族艰苦拼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B.这首诗构思巧妙,小中见大,所谓民歌,应是民族之歌。
              C.全诗多用反复,是吸收了《诗经》的创作手法,可算是“重章叠体”之作。
              D.各节句式长短不一,也不押韵;而从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和整个结构看,又有严谨的间架和整齐的节奏。诗中联想自然,富有诗意。如由“青海”“黄海”联想到“风”“沙”,依此类推。
              2.作者强调这首民歌“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0型”,都能听见,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6. 对下面的新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地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
              B.诗中的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C.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运用比喻、衬托手法,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D.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 7.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第二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1-2题。
              青春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1.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青春的特点?请你写出这些意象并选择一个分析其表现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顾城创作过这样的诗句“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在口语中,我们不会说太阳是“甜”的,也不会用“一枚”这样的数量词来修饰太阳,诗歌的语言经常用一些反常搭配,请在《青春》这首诗中找到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关系)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这一切)激起思绪万端,试问广阔的宇宙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是:同来的许多同志曾在这一带聚会。游览,诗人回忆往昔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可以象征20世纪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
            • 10.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
                “江南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秋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