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陈光标再上央视访谈
                  “一亿元和一张证书,我选后者”
                   在5月8日晚央视播出的《面对面》专访中,陈光标讲述了自己的慈善之路。从1998年正式开始慈善之路后,陈光标目前已经获得了1500多张各类证书。陈光标并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渴求,他坦言道:“如果在一亿元和一张证书之间选择,我肯定会选择后者。”
                  陈光标告诉记者,从1998年开始,他正式开始了慈善之路。“那年我做企业赚了二十多万,我拿出三万元救助了安徽一个重病的孩子。第二年又盈利时,我捐款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公路。”
                  2003年,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其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据42岁的陈光标介绍,自己多年来进行慈善活动的票据一直保留着。在陈光标提供的一个账本里,记载了其从1998年到2010年所捐赠的累积14.13亿元款物。
                  面对整齐摆放的各类荣誉证书,陈光标依旧高调。“这些都是我用正当渠道获得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对我来说,一亿元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而证书却是永久的。喜欢荣誉又不是什么坏事,勋章不是用来锁在柜子里的,而是用来展示的。”
                  “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此前被媒体质疑“慈善注水”时,陈光标公司所在的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陈光标老家所修建的公益农贸市场及老年活动中心的归属问题,一度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焦点。
                  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其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在陈光标看来,这栋楼属于“慈善公益楼”,“多年来已经免费培训了三万人,我做的这个产业就是慈善产业。等到将来裸捐后,我会把它捐出去。”
                  ……
                  央视记者采访时还发现,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的土地使用权人也并非陈光标,而是“泗洪县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在老年活动中心内,一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称陈光标每年都会给他们送钱,并且从未收过费用,“人总要有个良心,不能乱说话。”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
                  此前,陈光标来到灾区或者贫困地区发放现金的举动,被称为“暴力慈善”。当晚节目中,当记者问“有没有考虑将来不再采取这种现金派发的方式进行慈善”时,陈光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到:“那些孩子在医院看病,没钱就要出院,看到这种情况,我不能不去救吧?我必须要拿现金给他。”
                  2010年9月,陈光标高调宣称将“裸捐”,自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国裸捐第一人,这一举动也在企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对此,陈光标表示:“这么多年来,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贫困地区,我看过那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我心里面着急,有很多企业家口袋里的钱太多太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分配得更好呢?”在陈光标看来,某种意义上自己的裸捐,会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社会说我作秀也好,不理解也好,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我陈光标的心。我真的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报社会。”
                   记者了解到,被疑“慈善注水”一事,不仅给陈光标本人,也给陈光标家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陈光标的母亲面对镜头更是老泪纵横:“我们现在劝他改了,劝他要低调,不能像原来那样。”
              在节目最后,陈光标也首次承认自己正在调整,“我听见我父母哭,听到夫人孩子哭,我也想哭。但我还是劝孩子要以爸爸为骄傲和自豪。”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
                  “我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面对记者,陈光标首次坦言,“当时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考虑,只要我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来,让社会去更关注慈善。”但他同时表示,在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中,人们还会看到陈光标在现场的身影,“一定会,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
              (2011年华龙网,有删节)
              (1)如何理解“一边说,陈光标一边笑着抹去眼泪。”这句话?
              (2)陈光标有哪些值得赞赏、肯定的个性?简要举例说明。
              (3)陈光标的“高调”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引人质疑,试结合本文评价陈光标的“高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中国香港著名摇滚乐队BEYOND曾经为曼德拉写过一首名叫《光辉岁月》的歌,以此用来形容曼德拉漫长曲折却又辉煌的过去再贴切不过。在南非乃至全世界都在庆祝曼德拉国际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曼德拉的最后一个生日,但高寿的曼老爹就象一座灯塔至今仍照耀着世界上每一个为尊严、自由和平等而奋斗的人们。
                  曼德拉的全名是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他于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是腾布王朝(Thembu)非长子家族的一员。
                  曼德拉是他们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他曾在福特哈尔大学、南非大学和金山大学就读过,并在监狱服刑期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曼德拉从1948年起就开始积极投身政治运动,反对执政的南非国民党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并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拘捕。南非政府先是在1962年8月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又在两年后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他终生监禁。曼德拉因此在监狱中度过了整整27年。这期间,曼德拉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在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中,曼德拉遭到单独关押,不能与人交流,而关押室中甚至没有自然光线,更没有任何书写物品。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由于是重犯他不能参加当时岛上的囚徒自发组织的足球联赛,甚至连看球都不能。但这一切都没能击垮曼德拉的意志。
                  曼德拉在服刑期间坚持通过在牢房中跑步和做俯卧撑来锻炼身体。在罗本岛时,他还时常作画,画一些铁栏杆外的风景。1982年被转到开普敦的波尔斯摩尔监狱后,他迫使狱方让他开了个小菜园子,在那儿他种了近900株植物。正是这种乐观、积极、坚强的精神让他笑到了最后,赢来了辉煌。
                  南非政府迫于国际政治压力,于1990年2月11日释放了曼德拉。他随即前往约堡的索维托足球场,面向12万人发表了著名的“出狱演说”。获释后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宽容放弃了当时一度甚嚣尘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而是致力于以和平方式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并积极推动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权。由于他在化解南非不同族群的仇恨,以及推动南非民主进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1993年10月15日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曼德拉和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1994年5月9日,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外,曼德拉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1),美国国会颁发的“国会金奖”(1998)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颁发的“卡马”勋章(2000)。
                  曼德拉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苦痛与折磨,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乐观、幽默、平和、宽容、坚定的高贵品质。他没有因为种族主义政权的迫害而走向极端、施展报复,而是极力斡旋、促进和解;他没有因为长期非人的囚徒生涯而失去理智、放弃希望,而是积极锻炼身体等待胜利的到来;他没有在声望高涨时贪恋权位、中饱私囊,而是在一届总统任满后立即退位;他没有在退休后坐享功名,而是积极奔走为慈善事业继续贡献心力。曼德拉的伟大不在于他所获得的奖项,不在于世界各国政要名人对他的赞扬,甚至也不在于他为南非新民主政权的诞生所做的贡献;而在于他平和、宽容、理性的精神正是全人类所应具有的精神,他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智慧与方法也是世界各地的冲突双方所应学习的,而他的无私、奉献与坚定的品质更是后代学习的榜样。
                  历史是残酷的,但又是公平的。曼德拉的高寿让所有曾经的罪恶都在他面前倒下。种族隔离时期,他连选举权都没有,但他在1994年成为了南非总统;在罗本岛坐牢时,他连狱友的足球比赛都不能看,但他在2010年看到了南非世界杯;新南非诞生的18年后,甚至连当年看守他的狱卒都已成了枯骨,他还在接受着世人的祝福。如果黄家驹还活着,他或许还会为曼老爹唱一曲《光辉岁月》:“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文/陈开,选自人民网,有改动)    相关材料:2013年12月6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来自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曼德拉从1948年起就开始投身政治运动,反对种族隔离政策,并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拘捕。在27年牢狱生涯中,曼德拉遭到单独关押,不能与人交流。
              B.在服刑期间,曼德拉坚持通过在牢房中跑步和做俯卧撑来锻炼身体,甚至还作画、种植,这种乐观、积极、坚强的精神让他笑到了最后,赢来了辉煌。
              C.由于放弃了用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曼德拉于1990年2月11日被南非政府释放。他随即前往索维托足球场,面向12万人发表了著名的“出狱演说”。
              D.曼德拉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智慧与方法是世界各地的冲突双方所应学习的,而他的无私、奉献与坚定的品质更值得后代学习。
              E.由于在化解南非不同族群的仇恨以及推动南非民主进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曼德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因此当选南非总统。
              (2)曼德拉乐观、幽默、平和、宽容、坚定的高贵品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文章开始和结尾都提到了歌曲《光辉岁月》,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读了曼德拉的事迹,你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学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踏上了独自求学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网,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 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学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尤勇大叔说看郎朗弹琴时闭上眼睛就会起鸡皮疙瘩,认为那不是沉浸音乐的忘我,而是故弄玄虚的作秀;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二者对郎朗不无嘲讽的揶揄贬抑皆乃嫉妒使然。
              B.郎朗的成功经历被无数琴童和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科玉律的现实,折射出当今社会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和部分青少年希望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C.作者认为,郎朗的人生是单色调的,除了钢琴,他一无所有,这是对郎朗的全盘否定。
              D.文章对郎朗的经历、成就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有褒有贬,溢美于其艺术事业的成功,遗憾于其艺术修养的缺失。
              E.“叙述”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为“议论”张本铺垫;“议论”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叙述”的点睛与升华。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得精彩,“议”得深刻。
              (2)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找出“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说“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如何理解这句话?
              (4)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书,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诂、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轼,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辗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谦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先谦都堪称大家。
              (1)下面有关王先谦的学术著作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王先谦的一些注释著作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至今仍受推崇,其中《十朝东华录》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B.鸦片战争之后,爱国的王先谦为了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而顺应时代潮流撰成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本源的《日本源流考》。
              C.王先谦的《尚书孔伟参正》《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旁证历代诸儒训释,详加辨正伪托之处,被评为“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D.王先谦撰写《释名疏证》对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加以补证。此书撷取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系统,于训诂、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E.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王先谦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表明他的学术还是有所缺憾的。
              (2)王先谦在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
              (3)结合文本,说说王先谦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4)“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句中的“这种学术态度”指的是怎样的态度?你认为这种态度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身傲骨朱润东    朱东润常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不只是说说而已。文革初期,朱东润是复旦大学第一批被揪出来批斗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他的回答则是:“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随着批斗逐渐升级,朱东润遭遇的折磨亦更加厉害。有一次,一个造反派头头率领几个红卫兵来抓朱东润“杀头”示众,他们找到一把日本战刀,两人揿头压肩,两人用军刀当锯子拉颈项。幸亏战刀年久生绣,头才没掉下来。他们还恶狠狠地问:“你是什么东西?”他们原以为这次朱东润一定会求饶,承认自己是牛鬼蛇神反动分子。不料,朱东润却昂然抬头说道:“我是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是如此坚贞不屈,以至于当时批斗者中有人喊“砸朱东润的傲骨”。
                  朱东润一身傲骨,自信且自负,在复旦是出了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说的是朱先生曾作学术报告谈传记文学,认为世界上只有三部传记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一部是英国包斯威尔的《约翰逊传》,一部是法国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有一部就是他自己的《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完全有理由如此自负,因为他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他把自己的《张居正大传》列为世上最好的三部传记作品之一,而世人则赞誉《张居正大传》为20 世纪“四大传记”之一。除了《张居正大传》外,朱东润一生还有著有《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元好问传》等。
                  朱东润在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时,曾强调,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真实。他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这一原则,在他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中得到了坚决贯彻,所有的事实,都经过极其详密的考证,做到了“信而有证”。
                  72岁那年,朱东润却完全违背了自己曾经定下的传记文学标准,他竟然把洋洋洒洒一篇大作,献给了一个虚构的名叫“李方舟”的平凡女子。不过,批评家并没有就此责难他。因为,这是一本献给他爱妻的作品。当朱东润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后,他的妻子邹莲舫女士因不堪精神与疾病的双重折磨自杀身亡。朱东润把对这名温柔贤淑、刚强果断、为丈夫和子女奉献了一生的家庭妇女的思念,寄托于“李方舟”。他在《李方舟传》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但是我的心境却是平静的,因为我相信人类无论受到什么样的遭遇,总会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
                  向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光明依然在前。朱东润对此深信不疑。他在抗战困难时期完成的《张居正大传》一书最后写道:整个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时,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赫一些,有的暗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是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呵,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等政局的变迁,朱东润始终向往光明,执著进步。 1979年,已至耄耋之年的朱东润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做到了“永远前进”。上世纪80 年代批判周扬时,报社记者问及他对周扬的评价以及对异化问题的看法,朱东润的回答总是那么一句:“我活到现在90 岁了,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朱东润曾希望人们在他死后能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如此足矣。不过,在他逝世后,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朱东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和书法家。
              (选自《中青亮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东润的“一身傲骨”既表现在“文革”期间他在备受折磨时的无畏与坚贞不屈,也表现在他在传记文学上的自信与自负。
              B.第二段引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的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是为了表现朱东润的自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朱东润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也是得到世人称赞的好作品。
              D.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既是文学,同时也是历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所有的细节,必须经过考证,做到“信而有证”。
              E.本文叙述了朱东润在教育、传记文学、文学史和书法等各个领域的主要经历,突出表现他对“未来是光明”的坚定信念。
              (2)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答:    
              (3)请简要概括朱东润的形象。答:    
              (4)朱东润在为人和为学等方面的表现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慧眼识英才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 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 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 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
                                                                           (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蔡尚思的师道
              朱健国
                  若选当今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首推何人?有人说唯“北钱南蔡”而已。“北钱”即北京之钱钟书先生,“南蔡”便是上海的蔡尚思先生。蔡尚思先生能有如此博古,除了他有百岁之寿福,一个重要奥妙就是他有独特的求师之道。
                  1905年11月10日子夜,蔡尚思生于福建泉州德化县浔中乡诗敦村一个农家。因为父亲曾为私塾教师,蔡尚思七岁便开始读五经,尔后上县立小学、上县立中学、上省立十二中学。在省立十二中,其时校长名郑翘松,是个前清举人,又是一个藏书家。他热情慷慨地指点蔡尚思,要想文章好,天天读韩文--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文。蔡尚思在校长家里果然读得韩文上瘾,不仅滚瓜烂熟,且自读自批注。不过,读韩文最大的收获,是蔡尚思突然明白了:小水出小鱼,大水出大鱼。要求大学问,成大学者,必须到大学者云集的北京去!
                  1925年,蔡尚思只身到北京求学了!只因路途遇匪仗,耽误了考期,只好一面去北大自由听课,一面考入孔教大学研究科。最后再考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哲学组。在北京三年,蔡尚思的主要功夫用在向校外的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拜师求教。拜了王、梁为师后,蔡尚思进入了“拜师热”,又拜北师大名学者陈垣为师,又到天津拜梅光羲为师,又拜蔡元培、柳诒征为师……他在《蔡尚思自传》总结道:“王国维教我治经学与勉励我不自馁、自限;梁启超鼓励我成一家之言研究思想史,陈垣教我言必有据,戒用浮词;梅光羲最鼓励我治佛学;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上做出最好榜样与常介绍我教大学;柳诒征给我多读书多搜集资料的机会与经常为我讲近代掌故,这个长辈给我的教益,超过了我的所有老师,是我学术上的最大恩人。”
                  学问从老师中来,而思想则要从非老师来。
                  哪些人是他的非老师呢?第一个是他的母亲郭有。“母亲郭有就教导我,千言万语都没有‘为老百姓而读书’,‘为老百姓打不平而读书’这两句话重要,只要不曾忘记这两句话,就算得一个不忘本的好人了。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许多儒家经书。”
                  第二个非老师可以算是墨子。
                  蔡尚思认为,墨家敢于为百姓鸣不平,反对宗法,反对宿命,反对述而不作,反对知而不行,优点最多。
              第三个非老师要算是“唯物论”。
                  1931年至1934年,蔡尚思在武昌华中大学教书期间,通读了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下,这一读就读到了思想方法,从此蔡尚思的一切著作,其方法只有一个,皆是“唯物辩证法”。
                  第四个非老师当是图书馆。蔡尚思认为死老师(图书)胜过活老师,每到一地,必以泡图书馆为乐。1925年到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是其整天常待之地。1931年到武汉,又以湖北省立图书馆和汉口藏书家徐恕家为业余读书处。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更是入住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住读了整整一年,白天在书库读书,晚上向柳诒征馆长请益,遍读中国古代集部史书,从此奠定了治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历史的深厚基础。1935年9月至1941年到沪上后,又在顾廷龙主持的沪江大学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常年借读,从此年年不离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太上研究院”,为终生最高学府。1990年,为了编著《周易思想要论》,蔡尚思仍以85岁高龄每天挤公共汽车去上海图书馆,早出晚归,坚持数月。在中国,这样勤于请图书馆当老师者,恐怕也是无人出其右了。
              (选自2004年5月2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蔡尚思先生年少就熟读韩愈之文。读韩文的最大收获,就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求大发展,他入京求学
              B.蔡尚思先生能成为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完全得益于他的求师之道,没有人比他更勤奋拜师和泡图书馆。
              C.蔡尚思拜众多学者为师,每有所学,均有收获。但他最崇拜的是柳诒征老师,因为其给自己的教益最多。
              D.蔡尚思的母亲并不是他的老师,但是教给他“为百姓而读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许多儒家经书。
              E.文章从做学问和树信心两方面逐一介绍了蔡尚思的求师之道,给人思考和启发。
              (2)请概括说明蔡尚思从非老师那里学到了哪些思想。
              (3)结合文本,说说一代大师蔡尚思的求师之道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启迪。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老师严侨
              李敖
                  我在台中一中,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就是严侨。
                  严侨是福建福州人,是严复的长孙。身材瘦高、头生密发、两眼又大又有神。三十一岁时到台中一中,那是1950年8月间,他比别的老师稍晚来,但却很快使大家对他感到兴趣。他有一股魔力似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和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他就有对他好奇、佩服的印象。
                  有一次高班生踢足球,足球踢到场外,正巧严侨经过,此公也不走路了,突然直奔此球,奋身一脚,就给踢了回来。大家为之叫好,他也趁机加入,大踢特踢起来了。
                  1951年到了,我十六岁。暑假后进了高一上甲。正好严侨教数学,这样他就正式成了我班上的老师。这时我的知识成长已经极为快速,在班上喜放厥词,好争好辩,颇为张狂。当时班上同学很吃我不消,王文振甚至写匿名信丢在我书包里痛骂我;施启扬(后来做了国民党的“司法院长”)喜欢同我辩,但他实在很笨,又做少年老成状,令我总要用口舌修理他。由于我张狂好辩,在严侨课堂上,也就常常在数学以外,扯到别处去。
                  严侨上课,才华四溢,大而化之,许多机械的题目,他自己干脆不做,反倒自己坐到学生座位上,叫吴铸人等数学极好的同学“站板”(站到黑板前)去做。
                  他常在课堂上聊天。有一天居然说:“我要把你们的思想搅动起来!”还有一次为了证明他说得对,他近乎打赌地说:“我若说错了,我就把我的名字倒写!”说着就用极熟练的笔画,把倒写的严侨两字写在黑板上,俨然是“镜子书法”(mirror writing)专家,我们鼓掌呼啸,师生之情,融成一片。
              那个时候,我们的数学作业有专门印好的“数学练习簿”,我在练习簿中做习题不在行,但扯别的倒有一套。我来了一段“簿首引言”,引用 Oscar W.Anthoy的一段话,说:“数学是人类智力的灵魂……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领域,告诉我们宇宙是这样的悠远,光线曾经历百万年的行程,方才照射到大地上……”后来,“数学练习簿”发回来了,在“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行下,被严侨打了一条红杠子,下有朱笔批曰:“我想它超越不了空时!”--这就是严侨的可爱处,他是数学老师,但他在精改习题以外,还会跟学生的引文打笔仗!
              严侨真是迷人的老师,我愈来愈欣赏他。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细述我成长的历程、我对现实的不满、我对国民党的讨厌等等,交了给他。严侨看了,对我有所劝慰。他跟我的交情,自然也就不同一般师生了。1952年我升高中二年级后,编到高二戊,数学改由黄钟老师来教。
                  严侨虽然不再教我数学,但他和我的交情却与日俱深。他家住在一中斜对面宿舍,就是育才街五号,是一栋日式木屋,分给两家住,前面住的是郭大傅老师(他是江西兴国人,国立中正大学毕业。二十年后,在景美军法处坐牢,和我见过面。真没想到他还有这样迟来的红帽),后面就是严侨家。因为一栋房子硬分成二户,所以变得狭长阴暗,不成格局。
                  严侨约我去他家看他,我有时去。在黄钟住院后,一天严侨正好去探望,碰到我,我告诉他医生说黄老师恐怕已没希望了,严侨颇多感触。那时已是晚上,严侨要回家了,约我同行。在路上,他低声而神秘地告诉我:“你不要回头看,我感觉到好像有人跟踪我,是蓝色的。”(国民党特务源出蓝衣社,他指蓝色,当然是指“国特”。)我顿时若有所悟。
                  隔天黄钟死了,严侨再去医院,感触更多。当天晚上我送他回家,他约我进去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他劣酒下肚,终于告诉我,他是“那边来的”--原来他是共产党!
                  黄钟的死,给严侨带来了极大的感触,他似乎感到人生无常、好人难长寿。
                  黄钟死后,严侨的酒好像愈喝愈多了。因为没有钱,严侨喝的酒是烟酒公卖局出品的最劣等米酒。他喝酒的方式是粗犷的,没有情调、没有小菜,用牙齿把瓶盖一口咬下,就咕嘟咕嘟,大喝起黄汤来。严侨喝酒虽多,但我从没看过他有泥醉的现象,他只是喝得很兴奋而已。黄汤下肚后,往往大背和醉酒有关的诗词。他最喜欢:背辛弃疾的那首《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每背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他也总是伸开十指,双手向前推去,郑重表示不要“松”来扶他。中国国学非严侨所长,他“以手推松曰‘去!’”,自然不知道《汉书•龚胜传》中这一典故,也不知道龚胜七十九岁成了殉道者的悲剧,但他那醉后一推曰“去!”的真情,如今事隔半个多世纪,却使我记忆犹新,永远难忘。
              (摘自《经典美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严侨有一股魔力似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还有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他就有对他爱慕、佩服的印象。
              B.文章写严侨采用了多种手法,有肖像的简笔勾勒,也有语言、动作的形象描述,还融入了严侨上课、生活的细节,有力突出了人物个性。
              C.文章的标题是“我的老师严侨”,但却用许多笔墨写接替严侨教数学的黄钟老师,这些“节外生枝”的内容,冲淡了主题思想。
              D.作者对严侨上课时表现出的“才华四溢”、课堂艺术的“大而化之”、率真迷人的个性、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十分敬佩和赞赏的。
              E.文章结尾写严侨“喝酒”的细节很值得玩味,既表现出他生活的窘境、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他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严侨性格的特点。
              (3)文中说“严侨真是迷人的老师,我愈来愈欣赏他”,请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作者对自己的老师严侨,怀念、赞赏、同情兼而有之,请你结合文意就其中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岳霖:大先生也挺逗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睛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丛文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想象一下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逻辑这门学科很枯燥,金先生因为觉得好玩才研究它,是从感情的好恶出发来对待这门学问。
              B.本文语言平实而飘逸、语句精粹而短、自然流畅而有趣味。
              C.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溺亡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表现了他重情的一面。
              D.金岳霖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不是一个老学究,他能和心爱的斗鸡一个桌子吃饭,能和小孩子比赛谁的水果大,率真可爱,充满孩子气。
              E.本文对金岳霖先生的描写细致入微,既有直接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又有漫画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又可爱的大师形象。
              (2)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了金先生怎样性格特点?
              (3)文章旨在写金岳霖先生,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王浩,为什么这样写?
              (4)像金岳霖这样的大师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多了,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大师。
            • 10.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节选自《“布衣总统”孙中山》)(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