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②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③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 2.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纬柔、松数,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木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 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退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含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把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害人,也不得见人受伤害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今,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读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的一项是 ______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______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惯于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纯礼字彝复以父仲淹荫知陵台全兼水安县水昭陵建察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于一路独水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象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者。除户鄙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勒享泽村民谋还,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墨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毂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洗馆辽使,纯礼主宴,洗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顾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纯礼字殊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水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弹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水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水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萌/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某,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签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逐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______
              ②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______
            • 6.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国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8.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②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