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按要求填空。
              (1)黄沙百战穿金甲, ______ 。(王昌龄《从军行》)
              (2) ______ ? ______ 。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3)《师说》的语言简洁生动,文中的“ ______ , ______ ”就凝练传神地勾画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2.


              俞曲园

              陶文瑜

               “花落春仍在”,这一句话对于俞樾意义非常,如果要说明俞樾或者我们必须从俞樾一生的千言万语中选出一句话来,自然就是“花落春仍在”。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满天”的诗题,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显露了淡淡寂寞的景致;众多的考生借着这样的景致,抒发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写下了这一句“花落春仍在”。

               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气概,也十分精神。我听说的一则民间传说,说唐伯虎一副穷书生的样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那儿趾高气扬的文人墨客损了一番,最后大家知道了这个人原来是唐伯虎,便在他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虎去山还在”,唐伯虎不假思索地回答:“山在虎还来。”“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似乎是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清楚,俞樾在写“花落春仍在”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只知道,俞樾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绝对和曲园的故事无关,因为俞樾建造曲园,已经是写下了“花落春仍在”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这一届科举,礼部的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刚刚和太平天国打完仗,正在恢复损伤的元气,而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花落春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的第一名。第二年有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对俞樾的才识比较欣赏,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呢?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样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这是一条死罪。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

               历史一向同情和袒护落难的才子书生,并对曹登庸之流给予义正辞严的脸色。但反过来想一想,《四书》《五经》是范文,更是当时朝代的纲领和宪法,俞樾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过,曹登庸不举报,别人也会举报,纵然没有人举报或者朝廷网开一面,俞樾最公式的前程,无非是从才华横溢一腔抱负的书生,成长为空怀壮志碌碌无为的官吏。

               这个转折就是“花落”,“花落”也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聘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而俞樾走进苏州的这一刻,也就决定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并且更显辉煌。

               “门秀三千士,门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三千士包括了陆润、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十六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是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在此之前,这么一位有名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竟居无定所,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已是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

               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绪,但这时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半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安安稳稳,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1) 解释下列词语。


              景致:                                                                      

              义正辞严:                                                                     

              大逆不道:                                                                   


              (2) 指出下面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王朝自康、乾的兴盛顺流而下,已经开始走向山雨欲来。 

               答:                                                                      


              (3) 俞樾命名“曲园”厅堂作“春在堂”时,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节。试分别说明此句中“花落”“春仍在”的含义。


               答:                                                                      


              (4) 曾国藩是与俞樾一生关系密切的人物。试概括曾国藩两次出手的情况和原因。


               答:                                                                      

                                                                                           


              (5) 文中画线的“生命中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各比喻什么?(不超过10个字)结合全文,试说明俞樾所作“春在堂”的一副抱对从哪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不超过40字)


               答:(1)                                                                    

                      (2)                                                                        


              (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为这篇散文的线索,“花落春仍在”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很好的照应作用,使全文脉络十分清晰。   

              B.俞樾在试卷上写下了“花落春仍在”这一诗句,喻指大清王朝元气大伤,但仍气数未尽,故得曾国藩赏识。   

              C.“山在虎还来”和“花落春仍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表现出有才能的读书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情绪。   

              D.俞樾对科举试题的改革,目的是为国选才,可是,连这样改良主义的行为,清朝统治集团也难以认同。   

              E.将李鸿章与俞曲园作比较,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为官之道,弘扬俞曲园的治学精神。 


            • 3.

              白云空载天一阁

              王重旭

              (1)应该说,萌生造访天一阁的念头,还是从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开始。

              (2)高大树木遮映下有些阴森幽暗的天一阁,在雨天就越发阴森幽暗了。四百年之后的我,循着范钦当年的脚步,战战兢兢于天一阁这座读书人的圣殿之下,这就是让我梦魂牵绕的天一阁。然而,当我真正走近的时候才发现,它竟然离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陌生。

              (3)让我吃惊的是,园林化的天一阁规模已越来越大,而作为藏书楼的天一阁却越来越小。它蜷踞一隅,被假山和假水包围,被花草林木包围,被全然不相干的亭阁楼台包围。这里有从宁波各处移植来的景观,使天一阁显得越发孤独和瘦小,以致许多人游览过后竟然不知哪里是藏书的天一阁。

              (4)让我吃惊的是,人们所盛赞的天一阁藏书对大学者的开放,其实并不是什么伟大之举,只不过是一些人的自我炫耀罢了。因为只有向极少数人的开放,才会彰显极少数人的荣耀。黄宗羲上去了,全祖望上去了,袁枚上去了,郭沫若上去了,今人余秋雨也上去了,所以他要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借黄宗羲登楼事洋洋自得地说:“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十分严苛,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5)让我吃惊的是,天一阁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受到了妥善的保护。范氏家族维系这座楼阁,已经筋疲力尽。年久失修,书籍被盗,楼阁倒塌,风雨飘摇,若不是社会的赞助,这座楼早已颓倾。一位参与天一阁古籍整理的专家说:“现在不少书籍蠹蚀极为严重。若把纸包一打开,就可能会碎成‘片片纸蝶’。”而且,“天一阁藏书受蚀严重,不少已经板结成块,书楼工作人员有时一天也揭不开一页”。

              (6)让我吃惊的是,拥有如此多的书籍,范家的子孙竟然没有出一个大学问家。几百年来,就连那些天一阁藏书的书目,竟然都是外人整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范钦的子孙中有的不仅从来没有看过里面的藏书,还有的竟然目不识丁。清朝秀才王定洋就发出这样的感慨:“积德与儿孙,儿孙享其福,积书与儿孙,儿孙不能读,试看当年范司马,藏书空满天一阁。”

              (7)让我吃惊的是,任何一种收藏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范钦究竟哪来的那些银两?想想看,七万余册书籍的收藏,需要多少钱财?一座盖了五年且风格独具的藏书楼,需要多少钱财?分家的时候,把家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万卷书籍,这万两白银又是从何而来?我不能不想,即便一个多年为官之人,他的俸禄究竟能有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难道仅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我不敢再想下去,因为我不愿意破坏范钦在我心中的形象!

              (8)我不得不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爱书与爱钱,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爱书就高雅?爱钱就鄙俗?爱书与爱钱,其实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爱钱是吝啬鬼的话,那么爱书而不读书,不过是爱钱的吝啬鬼把钱变成了书,转换了一个吝啬的形式而已。其实在范钦的眼里,这些书和古玩字画,和那些奇珍异宝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收藏的分类不同罢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文化的良知”无关。

              (9)一个守财奴,最大的忧虑就是儿孙们会成为败家子。所以,他必须把自己的子孙也打造成和自己一样的守财奴。所以,范钦为他的那些带不走的书,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成为一条铁律。这样的制度对保护书籍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没有目的保护又有什么意义?范钦爱书如命,子孙目不识丁,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怎不震惊?

              (10)也许,要使其忠心,必使其愚昧。只有愚昧的子孙,才会恪守祖训。所以,在范钦的眼里,只要书在,子孙愚昧,又有何妨?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缩影和悲剧所在吧?

              (11)守着一座文化的金山,却是一群精神的穷汉,一个家族怎能不没落?我忍不住要问范钦,你要那些书究竟是想做什么?你要那些书究竟保存到哪一朝,哪一代?

              (12)其实,我们和范钦的后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不知道自己守护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何尝知道,我们竭尽一生所守护的东西是什么呢?

              (13)走出天一阁的时候,雨还在下着,我漫无目的地走进一条书店林立的街道。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文化名城之中,就在这样一座神圣的天一阁下,每一个书店里都卖着盗版的图书,我不能不为天一阁悲哀。

              (选自《中国历史的宿命》,有删节)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效果?

              (2) 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作者“为天一阁悲哀”的原因有哪些?

            • 4.
              仿照下面例句,除“青春”外,任选一个对象写两个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______________ 。

            • 5.

              翻译训练:1. 请同学们将昨天晚自习作业中的翻译训练的解析认真看完,将重点字词和语法的采分点抄在整理本上拍照上传。

              2.请将下面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全文翻译出来,并请试试当出卷老师,画出这个文段中你觉得最重要的可以做翻译题的句子,将这两个句子中的采分点尽可能标注出来。

               

              练习2.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将昨天翻译解析里重要字词抄在整理本上,拍照上传。
              2.在整理本上翻译全文、标注重要句子的采分点,拍照上传。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20世纪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到中国,他满心赞叹又充满困惑。放眼今日中国,一轮新的科技创新热潮正席卷神州大地……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乙】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更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还有已经领先全球的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
                  从基础建设到消费方式,从商业理念到经济业态,“新四大发明”折射出“中国式”创新的澎湃动能。这种动能正,它让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飞驰,令“墨子号”量子卫星腾飞。【丙】如今,越来越多的“发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备受青睐,带来久违的感觉,独特的味道。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考察       B.然而        C.如火如荼        D.方兴未艾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甲        B.乙       C.丙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间的水汽便倏然散去,天蓝得如一汪海水,却波澜不兴,偶而有几缕白云飘过。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实,将积攒了一春又一夏的阳光(搜集/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沁人心脾的香气从低垂的穗子间散发出来,______,带到村庄、农舍,带到更远的远方。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就是小小的一粒稻种,但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或象征,(还是/而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农人们立了这个约定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荐行,付出自己的汗水、情感、智慧……大地则如一个胸有城竹的魔术师,______。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而嫩绿地演变着,然后一棵、三棵、五棵……直到稻秧里慢慢传输、流动着的浆液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大地终于兑现了(庄严/庄重)的承诺。
              (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
              A.偶而  波澜不兴    B.恪守  沁人心脾
              C.积攒  躬耕荐行    D.契约  胸有城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搜集  还是  庄严    B.收集  而是  庄严
              C.搜集  而是  庄重    D.收集  还是  庄重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
              B.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
              C.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
              D.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