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雁阵
              杨闻宇
                  我的故乡在关中。儿时,村西河滩的上空,随时可以见到高翔的雁阵,平展展的雁行总是斜斜地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凌空而过。“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行如兄弟影连空”,尤其是那硕大、规整的“人”字,仿佛就是我启蒙之际认识的第一个大字。
                  雁落平川,无所谓什么秩序。一旦飞离地面,翅开先作字,风里自成行,便迅即展示出强劲不息、运行不辍的生命真谛。那人字造型酷似箭镞,这是用一个个单体生命集中组成的顶风逆上、不畏云冷霜寒、不惧露重雾湿的箭镞,这是能够穿越弥漫的风云,征服重重苦难的箭镞。远征之际,这是生命具有进取性与穿透力的最简洁、最凝重的符号。
              “清音天地远,塞影月中微”,夜空有月,仅仅是清淡月痕,雁阵也要兼程而进。唯有黑得不见五指的秋夜,我们村西河滩上才落满申途歇息的大雁。滩地润泽,湿软的沙土下草根如织,栖雁有饮有啄。宿雁之周围,有专司警戒的雁奴。“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世间用兵,兵家学雁,军营四周后来才有了忠诚机警的哨兵。军队昼夜行止倘无哨兵,还能称作军旅吗?
                  雁阵联翩而过。日暮时分河滩满员,后至的雁群就收拢暮色降落在近河的田地里。萌芽的小麦正在土地里窝根,雁阵栖过一宵,那麦根就被拔光啄尽了。翌日清晨,雁去地空,遍地是横七竖八的绿蓁蓁的雁屎。在一个不见星月的夜里,父亲与临巷一位叔叔边扯闲话,边携着我往河滩方向转悠,近得麦地垄畔,他俩不出声了,父亲轻轻从兜里摸出去年春节时剩下的一根一拃长的鞭炮,用叔叔的烟锅儿点燃捻儿,倏地抛向空中,“砰”的一声炸响,火花迸溅,地动天摇,“嘎嘎嘎,嘎嘎嘎”,失魂落魄的雁唳声拔地而起,凉意如泼水,似乎有逸散的鸿毛忽地扑上了我的脸颊。我仰起头,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大羽扑闪的风声驮着众多大雁惊炸的嘹唳声簸荡了几下,仿佛有什么巨物升空四散,散开了,也消失了,瞬息之间,一切复归于平静。
                  远征的雁阵联袂而进,不惧风雨雷电,可最惊悸的恐怕莫过于地上隐蔽处射出的弓箭,“望月惊弦影”,尘世间潜伏的凶险致使它们对天际眉月也形成杯弓蛇影式的幻象了。父亲扔起的旧年鞭炮,虽是声威溅火,却不属于弓箭之列--庄稼人过日子,也实在不容易。可那个漆黑的夜间,被轰散的惊慌失措的大雁,后来又如何着落呢?
              大雁,年年岁岁,春分后北翔,秋分后南返,南下不过衡阳,北出雁门山止栖于朔漠。空中的直线距离,绝不下于3000里。近些年,大雁的踪迹渐渐少见了。那一年去衡阳,也只见到雁的石雕与焊接在低矮栏杆上的铁皮剪影,排列成阵,双翅一一上举,却是怎么也飞不起身了。
                  人的尊严是高贵的,超尘的。每当仰视天空,即使仰得脖颈作痛,眸子发酸,倘使能望见人字形的雁阵缓缓地掠过长天,或多或少总能悟出些生命的底蕴,又倏忽间感到自己的渺小。谁能想到,这才过去三四十年,不知延续了几千几万年的“落日天风雁字斜”的绝妙景象,在我的视野里就悄无声息地抽离了,销毁了,再也无缘相会了。五湖四海,空中从今往后没有了雁阵雁影的,又何止是关中的天空呢?
                  长天人字少,斯世正颓波。不时仰首望月而终于不见雁影,我这心头是有些空落。世上最可宝贵的是它们身上的凝聚力:雁影排列成阵,可为凌空远征;军人组织成阵,方能御敌戍国。我从戎36载,生命基本上是在军旅中度过的。或许是出于怀旧吧,而今沉入晚年,也依然怀恋着悄然消逝了的雁阵。
              (2013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1)从表达方式看,第一、二两段主要有什么不同?
              (2)第三段中有两处古诗引用,简要说说其不同作用。
              (3)第五至七段,作者着重表达对“雁阵”的哪些情感?
              (4)赏析第四段中画线句的艺术特点。
              (5)文章结尾说“依然怀恋着悄然消逝了的雁阵”,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究。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肖邦之夜
              肖复兴
                       ①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燥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注释】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傅聪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归国。
              (1)文章写的是“肖邦之夜”,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北京之夜”?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进行赏析。
              (3)第⑦段中作者说:“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本文以“肖邦之夜”为题,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②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 4. 窗前那片绿色    ①我常喜欢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远山、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我家的窗口很大,但我总觉得这窗口还缺少点什么。
                  ②缺少点什么?缺少一抹淡淡的绿色,在窗前。也许,这是我对生活产生的不应有的奢望。
                  ③我的这点心绪,有一天让细心的妻子发现了。已经记不清是哪个双休日的早晨,妻子早锻炼爬惠山回来,捎带了一束绚丽的鲜花,她无声地把这束鲜花插进了那只久搁的玻璃花瓶里,然后轻轻地放在窗前我那张旧书桌上。
                  ④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昔日缺点什么的窗口,在这个清晨变得如此让人赏心悦目。我心里有种难以诉说的喜悦。
                  ⑤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惆怅,心底又飘出几许淡淡的哀愁。绿色,难道不能永恒吗?看来,我渴望的窗前那一抹绿色,(A)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罢了。
                  ⑥想不到梦有时真能成真!
                  ⑦一天清晨,我走近窗口时意外地发现,窗对面竞有一片淡淡的绿色。我好兴奋,虽说这绿色在我窗口对面,并不属于我。可以想象,对面窗口的主人是一个种花的好手,他在窗台下搭了一个很大的花架,花架上摆放的盆景千姿百态,有铁树,有茶花,有五针松,还有许多我都叫不上名称的花。那浓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谁只要看上一眼,便难以忘怀。
                  ⑧这个窗口的主人是谁?我好几次有意伫立在窗口,想认识一下花的主人,但每次都失望,在我心中,对面的窗口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诱惑。
                  ⑨“这是新搬来的。你不是想在窗前有点绿色吗?”妻子说。
                  ⑩尽管无缘相识,但在我想象中,要搞成这样一个气派的花坛,没有一点高超的手艺,岂能行?这个新来的主人,一定是位喜欢美化生活的人。因为要摆弄这些花草,每天非得花去不少时间。想得越多,那窗口的绿色就越有魅力。我忍不住想冒昧地去敲开这家主人的门,可我没去。
                  ⑪为何非要见识这位主人呢?
                  ⑫留一点想象在心间,(B)不是生活给予的一个温馨的梦吗?
                  ⑬一个春日,街道搞居民花展,我家虽拿不出一盆花去参展,但我也凑个热闹,去欣赏了一番。在众多的错落有致摆放的盆景中,我突然在一盆造型别致、颇具神韵的五针松前落了脚,好熟悉的绿,好熟悉的虬枝,这一定是我那对面窗口的主人的杰作。当组委会宣布五针松获一等奖时,我随即用目光死死盯住了人群,他一定是我神交已久的芳邻!
                  ⑭他来了。他挤出了人群,戴一副墨镜,不高的个儿,在一位年轻少妇的搀扶下,走向领奖台。
                  ⑮“居民同志们,这是一位盲人的杰作!”组委会主任显得异常激动。
                  ⑯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
                  ⑰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⑱(C)这就是我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梦! 他就是构成神秘、构成诱惑、驱使我想要去采访的那个窗口的主人。
                  ⑲他,怎么会是那个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盲人!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他为什么如此苦苦地迷恋窗前的那一片绿色?
                  ⑳何为绿色?面对着他,我猛然有悟。
                  ㉑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精神的青藤不死,即使在失落光明和希望的地方,往往也能长出新的绿芽!
                  ㉒我从窗前读懂了一首诗,一首绿的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
              (1)第⑦段中“那浓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你如何理解这三个“绿”字?答:    
              (2)“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的原因是什么?答:    
              (3)说说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的“梦”的含义。
              答:(A)    
              (B)    
              (C)    
              (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读懂了“一首关于生命的诗”?结合文章,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    
              (5)仿写下面句子: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精神的青藤不死,即使在失落光明和希望的地方,往往也能长出新的绿芽!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    ,即使    ,往往也能    !
            • 5.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 6.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的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它保姆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进发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的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的带着白沫流人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人了海。它自然得人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熠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巳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的闪射它的光,绝没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的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二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的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18.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20.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 7.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15.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7.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
                  ①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
                  ②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哩,一座小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然而,数哩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我一定要这么干。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
                  ③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我顺着棒球场的边沿,向前走进了一片乱丛林。
                  ④乱丛林里藤蔓缠结,野草丛生。穿行其间,举步艰难,无法分清南北东西。我忽而被朽木绊倒,忽而一脚踩进蚁穴,忽而陷入泥淖,忽而受到枯枝阻挠;带刺的种子设法钻进我潮湿的鞋子,蚊虫在耳畔嗡呜,苍蝇飞旋着撞来撞去。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既迷失了方向,也忘记了时间。
                  ⑤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⑥在刚从乱丛林中出来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百年。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注】的么。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谁是它们的主人?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
                  ⑦此时,日光已经西斜,把地上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可我的小山仍在前方。我再次钻进乱丛林子,披荆斩棘,终于到了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边。刚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山脚。那是我的山,我朝思暮想的山。它坦荡地浸在脉脉斜晖里。我跨过花岗岩,踏过草地,踩着麻叶绣球和笑靥花,急匆匆地朝山顶攀去。
                  ⑧终于,气喘吁吁地,我站到山顶上。头顶穹窿,脚下的山坚硬、实在。多少次,我远远地凝望,它是那样地缈缈忽忽,无可企及。此刻,我身在其中。
                  ⑨然而,正当我站在山顶的当儿,山开始从我脚下滑走。 正前方,几哩林地外,我又看见了一座山,一座更高、更长的山;牛群在砍伐过的山坡上悠然地吃草,山顶上树木葱茏。但我是绝不会再去攀登远方的那座山了,纵然登上最后一座山是我长久的渴望。就在我举目凝望之时,我便感觉到,它的远方还有另一座山;巴蒂山外,缅因州外,都会有另一座山。山外有山。即便我走遍天涯海角,随时随地都会有另一座山在等着我。于是,我幡然顿悟: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注】格林同名童话里的男女主人公。
              (1)请依据文章第二至八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2)请赏析文章第六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   鸟
              刘鸿伏
                  ①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②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③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④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⑤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⑥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⑦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⑧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⑨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⑩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⑪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
              (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 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汪大娘出身卑微、生活困苦却正直、质朴、宽厚的形象,讴歌了底层普通百姓身上特有的可贵品质。
              B.文革来临时,汪大娘仍旧称呼主人“老爷太太”,这表明汪大娘因身为佣人而自视低人一等,自尊意识不强。
              C.汪大娘这一底层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许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上许多上层知识分子文雅外表下的虚伪与冷漠。
              D.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重大的事件来刻画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她恪尽职守、诚实坦荡的美德。
              E.汪大娘离开时,作者特地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局势安定了,仍然想起她,正面突出了汪大娘的可敬。
              (2)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②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关于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