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 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
              (1)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 3.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形式主义侵蚀文化肌体
                                                    吴义勤
                ①形式主义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反对形式主义,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形式主义.近年来,形式主义开始在文化领域大面积蔓延,因形态更隐蔽,其危害也就更大.
                ②文化领域的形式主义因为顶着“文化”的大帽子,常会被人忽略.比如,为了增加出版物的销售量,各种图书排行榜、畅销榜应运而生,但在有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种“商业游戏”和“商业交易”,甚至出现了出版社、作家花钱打榜的现象.热热闹闹的排行榜之后,其实是某些出版商的利益追逐,受损的则是上当受骗的读者以及我们的出版环境.再比如,有的地方,从吃的到穿的、从地上长的到天上飞的、从植物到动物、从古人到现代人、从英雄到汉奸,竟然都能成为文化节的名目.文化节不是不可以办,怕的是在主办者的眼里,只有经济利益的大小,而不顾其能对文化发展产生多少补益.此外,一些电视节目引发的文物拍卖寻宝热、选秀热、相亲节目热等等,最终也荒腔走板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形式”与“表演”,离真正的“文化”很远.
                ③文化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是弄虚作假,损害文化发展的健康肌体,毒化社会风气.从表面上看,文化形式主义是拜金主义在作怪.正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才在文化活动中抛弃真诚的信仰和痛苦的反思,将文化创造变成了“吸引眼球”的金钱比赛和不伦不类的跟风模仿等.而从深层意义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正是文化虚无主义和缺乏文化自信、根本不懂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功利主义、媚上心理、跟风投机心理和畸形权力崇拜心理的典型表现,是掩盖自己思想能力、行动能力不足的保护色,从侧面暴露了我们的政绩评价、问责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弊病.可以说,假如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其恶果是形式取代了内容,现象取代了本质,虚假驱逐了真实,它只会践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坏社会的信任机制,助长浮躁功利的习气,损害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
                ④因此,要真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警惕和根治形式主义.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不给文化投机行为留有生存乃至效仿的空间.我们的政绩评价应不仅仅看到兴建了多少楼堂馆所这样的工程,更应看到培育了多少精品力作、惠及了多少市民百姓这样的实绩;不仅看到一次性的文化建设,更应关注这种文化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的可持续性.在考察用人机制上,更要给那些在文化建设领域真抓实干的人、坚持从实际和群众出发为政理念的人更多的鼓舞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7日24版)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文化形式主义大面积蔓延,且因其形态更隐蔽,更具危害性.
              B、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热衷文化形式主义的直接动机和深层原因.
              C、如果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将造成诸多恶果,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D、文章强调我们的政绩评价更应顾及实际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请根据第②段列举的现象,概括文化形式主义的特征.
              (3)请简析第③④两段之间的关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乳名也叫小名,乳名现象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习俗.据游国恩先生考证,起小名之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古人小名的记载是不鲜见的.如《旧唐书•李君羡传》则记载了一次关于小名的宫廷游戏:唐太宗曾请武官们在宫内饮宴,令大家作酒令,并各报自己的小名.华州刺史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说:“你算什么女子,这么勇猛无畏.”从其中各报小名的记载看,当时起小名的习俗是极普遍的.不仅民间百姓,文人官宦甚至天子也会起小名,比如刘禅叫阿斗,曹操叫阿瞒,《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刘裕)曾住”.小名以俚俗丑贱为原则,这与典雅好听的大名不同,可见乳名是一种有独特社会文化价值的命名和称为习俗.
                乳名,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长辈以至全体村民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和爱护亲昵的感情.由于幼儿处于这样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他不能也不需要在家族组织体系中占据一个独立的位置,所以他所得到的称谓也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于是他在幼时的名称就不带父系血缘和辈分的标志,而是一个随亲长的喜好而从其它角度命名的很随意的名字.这个名字在语言形式上也就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首先,小名作为对幼儿的称谓有很大的便利性.由于它不是正式名称,故用词随意,得来容易.而且小名的用词非常口语化,称呼时顺口.
                其次,小名具有适于长辈表达亲昵之情的功能.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也体现了他作为管教者对幼儿的尊严和权威.
                第三,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人们说,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而铁柱、铁生、金生、钢生这类名字,是希望孩子能像铁、金、钢一样结实,不得病招灾;名字中带“链”“锁”的,是希望将孩子捆住、锁住,不被恶鬼带走,叫“立”的,是希望孩子能立住;男的叫“王丫”,则是由于“丫头”在村民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黄庄村民关于取贱名可以避邪的说法与文献所载古人对贱名的解释是一致的.《红楼梦》中则有富贵人家请出身贫贱者为孩子起名的情节.这就是第四十二回载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其女儿起名,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人家看来,贫贱人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
                可见,以乳名避邪曾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以巫术意识和手法试图有益于孩子的“养活”确为起小名习俗产生和流行的重要成因.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乳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乳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历史久远,见诸史册.
              B.乳名是一种命名和称为习俗,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C.乳名是一种语言习俗,而且用词俚俗,这种习俗有的可以反应出人们内心的巫术意识.
              D.乳名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它是完全为避邪而产生的和流行开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论述,李君羡男起个女性化小名,有可能是因为女性化名字在人们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B.乳名会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等人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这种“教育关系”自然包括了后文提及的长辈对幼儿“管教者”的关系.
              C.因为幼儿的称谓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所以他处于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
              D.乳名在语言形式上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说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B.人们认为乳名起贱名可以避邪这种意识,与《红楼梦》中凤姐请刘姥姥起名不一致,因为人们的说避邪作用的是名字,而凤姐的避邪是请一个地位低下的人起名.
              C.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
              D.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 9.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
              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3)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4)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