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______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______ 。
            • 2.
              翻译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 3.
              翻译【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______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______
              (3)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译文: ______ 。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注] 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译文: ______
              (2)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译文: ______
              (3)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
              译文: ______
              (4)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 ______ 。
            • 6.
              翻译题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4)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7.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③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 尚:娶公主为妻。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自款结   雅:平素    B. 我父子尚肯相 乎   假:宽容
              C. 由是见亲    礼:礼遇    D. 时突厥数入        寇:贼寇
              (2)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 为天子亦何聊
              B.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 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 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 太宗曾经赏玩宫中树木,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宇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 8.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

              (1)  对下列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 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 以二国秦                              委:对付

              D. 秦无异也                              视:比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 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 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4)  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 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       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 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4分)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3分)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 9.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 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奋六世之余(功业)                                始皇既(死)

              B. 非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     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D. 收天下之(兵器)                                   崤函之,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2)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A. ……蒙故业,遗策

              B. 利乘便,宰割天下

              C.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 廉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非于钩戟长铩也(       )     (2)非于九国之师(       )

              (3)八州而朝同列(       )         (4)一夫作难而七庙(       )

              (2)  选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                   B. 以为桂林。象郡

              C. 秦以区区之地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3)  选出下列分析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4)  翻译下列语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