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寒疾,不可以      风:吹风,受风

              B.吾何 乎哉       慊:不足,少

              C.以 其二哉       慢:傲慢

              D.今天下地 德齐  丑:相等

            • 2.

              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荷卒,瑀以为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遂服斩衰①,庐墓三年。礼毕,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弟子著录千余人。

              张天锡遣使者孟公明持节征之,遗瑀书曰:“昔傅说龙翔殷朝,尚父鹰扬周室,孔圣车不停轨,墨子驾不俟旦,皆以黔首之祸不可以不救,君不独立,道由人弘故也。①况今九服分为狄场,二都尽为戎穴,天子僻陋江东,名教沦于左衽②,创毒之甚,开辟未闻。先生怀济世之才,坐观而不救,其于仁智,孤窃惑焉。故遣使者虚左授绥,鹤企先生。”公明至山,瑀指翔鸿以示之曰:“此鸟也,安可笼哉!”②遂深逃绝迹。公明拘其门人,乃出而就征。

              及天锡灭,苻坚又以安车征瑀定礼仪,会父丧而止。太守辛章遣书生三百人就受业焉。及苻氏之末,略阳王穆起兵酒泉,以应张大豫,遣使招瑀。瑀叹曰:“临河救溺,不卜命之短长;脉病三年,不豫绝其餐馈;鲁连在赵,义不结舌,况人将左衽而不救之!”乃与敦煌索嘏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东应王穆。穆以瑀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虽居元佐,而口咏黄老,冀功成世定,追伯成之踪。

              穆惑于谗间,西伐索嘏,瑀谏曰:“昔汉定天下,然后诛功臣。今事业未建而诛之,立见麋鹿游于此庭矣。”穆不从。瑀出城大哭,举手谢城曰:“吾不复见汝矣!”还而引被覆面,不与人言,不食七日,舆疾③而归,旦夕祈死。夜梦乘青龙上天,至屋而止,寤而叹曰:“龙飞在天,今止于屋。屋之为字,尸下至也。龙飞至尸,吾其死也。古之君子不卒内寝,况吾正士乎!”遂还酒泉南山赤崖阁,饮气而卒。

              (节选自《晋书》)

              注:①斩衰: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  ②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③舆疾:指抱病登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丧而止           会:适逢

              B.功成世定           冀:希望

              C.举手 城曰           谢:感谢

              D.而引被覆面          还:返回

            • 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画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2) 选出加画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一项( )

              (3)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内 ,则移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 (走:逃跑)

              C.罟不入洿池(数:密)                   

              D.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 4.
                                                                                                       重修棂星门移置瑞光楼记

                                                                                                                   欧阳熙

              人才生为世用,不偶然也,必汲山川之秀而得天地之灵。故三苏生而眉山草木枯,韩相出而日下五云见,由古而然,岂诬也哉?

              博罗,广东之名邑。其学宫在浮碇之麓,而居县治之左,东北负象山之胜,西北据罗浮之雄,南则大江横带于几席之下。渡江而南,层峰叠嶂拱护若子孙之卫父母,而肃肃焉有序也。一峰突起者曰“狮峰”,峰之下,龙湫水积墨色而深不可量,世传有灵物隐其间。岁时,静夜境清,或有珠如斗,下上狮峰,荧然而岩谷可鉴,传以为骊龙之珠,出则为学宫俊髦科之征。或一出则一应,或二出则二应,或三五,或六七,而皆然不也,邑人奇之。

              宋时王公亘来知县事,神其事而于学宫创为瑞光楼,所以示为佳征而望于贤俊也深矣。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公洙临是邑,见楼久敝,加为修葺,复大书“瑞光”二字楣于楼上。公之侄玠以成化乙巳来知县事,适佥宪[注]金川陈公英视学,见棂星门卑陋不堪,曰:“是何足以章斯文耶?”既而见瑞光楼蔽于棂星之前,又慨曰:“是足以寒文风矣。急为之计,未可缓也。”乃命玠任其事,玠奉命惟谨,又得二尹陈胜、判簿林秀协心赞襄,遂市材鸠工,撤棂星门而新之,高大雄伟,加倍于前。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是年骊珠呈祥者五,丙午秋闱而邑士领荐者如其数。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矣。

              予退老于家,复为罗浮之游。司训张君聿、顾君宗美过予而道其始终,且曰:“是不可以无记,愿公为之记。”予陈公之识见而喜吾侄玠之善承公志,且嘉张顾二公之请也,不可得而辞。

              今博邑棂星之门既新而伟,瑞光之楼亦得其所而壮丽焉。吾知狮峰骊珠之瑞将无时而不见也。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焉。

                                                                                                                                                                              (选自《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注] 佥宪:佥都御史的美称。佥都御史,古代官名,行监察之权。

              (1) 对下列加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中加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相出而日下五云                     见:显现

              B.或六七,而皆然不 也                  爽:差错

              C.监察御史欧阳公洙 临是邑              按:按照

              D.予 陈公之识见而喜吾侄玠之善承公志    高:认为高明
            • 5.

              下列加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江 之上(江边) 举 樽以相属(葫芦)

              C.寄 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知不可乎 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 舟(形容船小)  _下江陵(向下)
            • 6.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原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以事力相 龃龉者    龃龉:意见不合
              B.善长明习 故事           故事:旧的典章制度
              C.又 于辞命              闲:通“娴”,擅长
              D.即 其罪奏黜之       按:按照
            • 7.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请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进行解释

              (1)以寤后之学者                     学者:          

              (2)由汉之士举于乡闾 察:          

              (3)故不得不于所学 笃:          

              (4)州之士以为                     病:          

            • 8.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功
              B.侃率之以 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 矣!   固:固守
              D.朝廷宠 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 9.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才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1) 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偾军,边衅不              已:停止
              B.侂胄再三问,至厉声 之         诘:追问、责问
              C.和与战, 再至决之             俟:伺机
              D.宾客益落,信孺 亦死矣         寻:不久
            • 10.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有删改)

              (1) 下列各句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3)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异之           异:以……为异
              B.特被宠遇         特:格外
              C.累至翰林侍读学士 累:多次
              D.坐事免官         坐:通“座”,座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