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 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
              (1)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乳名也叫小名,乳名现象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习俗.据游国恩先生考证,起小名之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古人小名的记载是不鲜见的.如《旧唐书•李君羡传》则记载了一次关于小名的宫廷游戏:唐太宗曾请武官们在宫内饮宴,令大家作酒令,并各报自己的小名.华州刺史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说:“你算什么女子,这么勇猛无畏.”从其中各报小名的记载看,当时起小名的习俗是极普遍的.不仅民间百姓,文人官宦甚至天子也会起小名,比如刘禅叫阿斗,曹操叫阿瞒,《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刘裕)曾住”.小名以俚俗丑贱为原则,这与典雅好听的大名不同,可见乳名是一种有独特社会文化价值的命名和称为习俗.
                乳名,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长辈以至全体村民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和爱护亲昵的感情.由于幼儿处于这样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他不能也不需要在家族组织体系中占据一个独立的位置,所以他所得到的称谓也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于是他在幼时的名称就不带父系血缘和辈分的标志,而是一个随亲长的喜好而从其它角度命名的很随意的名字.这个名字在语言形式上也就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首先,小名作为对幼儿的称谓有很大的便利性.由于它不是正式名称,故用词随意,得来容易.而且小名的用词非常口语化,称呼时顺口.
                其次,小名具有适于长辈表达亲昵之情的功能.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也体现了他作为管教者对幼儿的尊严和权威.
                第三,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人们说,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而铁柱、铁生、金生、钢生这类名字,是希望孩子能像铁、金、钢一样结实,不得病招灾;名字中带“链”“锁”的,是希望将孩子捆住、锁住,不被恶鬼带走,叫“立”的,是希望孩子能立住;男的叫“王丫”,则是由于“丫头”在村民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黄庄村民关于取贱名可以避邪的说法与文献所载古人对贱名的解释是一致的.《红楼梦》中则有富贵人家请出身贫贱者为孩子起名的情节.这就是第四十二回载王熙凤请刘姥姥为其女儿起名,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人家看来,贫贱人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
                可见,以乳名避邪曾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以巫术意识和手法试图有益于孩子的“养活”确为起小名习俗产生和流行的重要成因.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乳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乳名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历史久远,见诸史册.
              B.乳名是一种命名和称为习俗,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C.乳名是一种语言习俗,而且用词俚俗,这种习俗有的可以反应出人们内心的巫术意识.
              D.乳名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习俗,它是完全为避邪而产生的和流行开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论述,李君羡男起个女性化小名,有可能是因为女性化名字在人们心目中不那么“金贵”,比“小子”命贱,好养活.
              B.乳名会体现着父母及其他亲族等人对幼儿养育教育的关系,这种“教育关系”自然包括了后文提及的长辈对幼儿“管教者”的关系.
              C.因为幼儿的称谓无需体现出他作为家族成员的角色含义,所以他处于一种依赖于他人的状况.
              D.乳名在语言形式上切合它的社会功能,通常说是称说便利的,适于表达亲昵喜爱情态的,而且往往被超现实地赋予保佑幼儿成长的魔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利原则、亲昵原则和保佑原则.它们是起小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得以形成和长期传承的主要原因.
              B.人们认为乳名起贱名可以避邪这种意识,与《红楼梦》中凤姐请刘姥姥起名不一致,因为人们的说避邪作用的是名字,而凤姐的避邪是请一个地位低下的人起名.
              C.起小名不仅是为了称说便利,而且是为了表达长辈对幼儿的亲昵之情.
              D.小名叫“小猪”“小牛”“老狗”,是因为这些畜类低贱,容易养活,叫“狗剩”“猪剩”,取命大之意,好像孩子已死里逃生,以后不会出事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 7. (甲)论述类文本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 10.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