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 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大体说来,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来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来.市从蜷缩在城的边缘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属物变成城的主体.在城与市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厚厚的市垣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墙也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市的自我扩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坚固市垣和高矗城墙挡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挡不住的.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成为调配资源的基础.如果把历史比喻像一条长河,那么市场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着,冲垮一切障碍,水到渠成.中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从外国学来的,也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市场力量自我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
              (选自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有删节)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起作用逐渐扩大,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B.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占空间逐渐拓展,最终超越整个“城”的范围而扩散到全社会.
              D.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具力量逐渐增强,最终超越整个“城”的实力而对其产生威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紧紧围绕“城”与“市”的概念,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了二者之间既分且合的独特联系.
              B.第②段首先明确“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关系中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之后依次剖析了城与市关系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以论证观点.
              C.第③段着重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和规律,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来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形态及规律,后一部分着重阐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后期,而“市”作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出现在距今5 000年前后.
              B.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都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他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过“城”与“市”的形态.
              C.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市”的固有范围,市在空间上与城同大时,城市合一,表明市场交换关系进入商品经济阶段.
              D.从有城无市到有市无城,可以看出,“城”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拓前行的历史.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6日12 版)
              (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B.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的进行颠覆运用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
              C.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D.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 5.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流派不是独木桥
              刘连群
              ①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直是京剧界深为关注的话题.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呼唤创造新流派的声音很强烈,不时见诸于报刊和有关的学术研讨,成为引导流派传承的“主旋律“.然而近30年过去了,新的流派没有产生,反倒是现有流派的抢救、保护问题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在今年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诞辰90周年的活动期间,大家发表对于流派传承的看法,有的强调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也有张派传人表示学习多年,由于本身是女性,嗓音、气力总也赶不上老师,今后要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尝试走自己的路,等等,只是没有人再提创造新的流派.
              ②这就颇值得思索.表面看,对新流派的呼声转低,是基于新派的难产,     久唤不至而不免无奈和失落,      细究起来,在一定程度上,     包含着对前一阶段思路的某种务实和纠偏.呼唤新流派并没有错,进一步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是京剧界内外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新流派的形成和创立,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凭借演员的艺术根基和努力,还受着剧种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制约,因此不是单纯的提倡和引导所能奏效的.这也是当前新流派难产的根本原因.
              ③同时,在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导向中,单一地强调另创新派,以此作为衡量传承水平的唯一标准和终极目标,也有失片面.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学余派最好是杨宝森“,依据自然是杨宝森先生在学习余派的基础上创出了杨派.后者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成就,杨派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演唱艺术,其贡献和影响怎么称誉也不过分,但若就以此论定学余“最好“,可以设想一下,余派传人都按此“最好“去下工夫,余派本身谁来传呢?还传得下来吗?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京剧多姿多彩的名家流派包括杨派、张派在内,岂不都将失传,从舞台上消失吗?这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④事实上,深入了解京剧流派传承的历史,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存在多样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感知解读的差异,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和流派创始人完全一样,都是有距离的传承,同时学习到一定阶段,距离还会因传人各自审美和追求的不同,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拉开,从而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形态.按此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近、中、远三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近距离传承,传人的自身条件与创始人或流派演唱要求极为接近,也有志于对本派艺术深钻细研,传其衣钵,悟性很高,造诣精深,能够更多地保留和体现流派的“原生态“.余派传人孟小冬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唱包括录音、唱片,作为老师余叔岩先生仅存的“十八张半“唱片的补充教材,对于余派艺术后学
              ”堪称功莫大焉.第二种是中距离型,传人具备相当的流派传承条件,通过学习、继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艺事发展过程中不囿于一派,兼学别家,融汇运用,并有新的追求和创造,显示出个性特色,但还不足以或因主客观的某些因素未能称派(现在也有的在一定范围被冠以某派).许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在世和去世的京剧名家属于此一类型.第三种是远距离传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原来所宗流派在表现形式、技巧特色上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崭新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内外行的普遍承认,最终独树一帜.
              ⑤近、中、远三种类型的传承,由于学得极像、达到形(声)神具备和另立一派者终归是少数,因此高水平传承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以“中距离“居多,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缺少研究的部分.可纳入此列的京剧名家,都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进取心强,勤于博采众长,在各自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中有所创造,积累了宝贵的方法和经验,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旦行的杨荣环,艺兼梅、尚两家,技艺精湛而全面,一直致力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演的流派代表剧目都进行了精心锤炼,根据自身的体会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了新的加工处理,力求名剧新演,一些常演剧目深受内外行的好评,现在每当有学生按他的路子演出,都会取得良好的反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前人的艺术实现了高水平的个性化传承的艺术家,因前些年或片面强调门派正宗、或仅以成败论英雄的两个极端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前还曾遇到归属两难的局促处境,是十分可惜和令人感慨的.似这样的京剧名家,还可以举出多位.他们这一代传人,处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前辈大师和当今再传的青年演员之间,早已在担当传递薪火的重任,对于他们成功的艺术创造和多样化的传承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解析研究,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既讲继承、又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给新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⑥流派要流起来,还要流得宽广壮阔,才能长久保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都需要的传承.
              (1)对第①段划线句及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京剧界对此意见不一,所以“没有人再提”.
              B.“不再提”是为了纠正“呼唤创造新流派”的错误.
              C.因为再提“创造新流派”就无人来传承名家流派.
              D.因创造新流派受多方因素制约,仅靠提倡是不够的.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又,而,更                        B.因,但,又
              C.且,而,也                        D.如,但,并
              (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临“书”在文中的含义是      
              (4)第⑤段中列举杨荣环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文意,概况作者提出“流派不是独木桥”这一说法的理由.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陈  翔
              所谓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无偿地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志愿精神是当代全球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理念,它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积极态度的彰显.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全世界所追求的美好的、崇高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以无私助人为价值取向的生命价值观,它对社会进步、文明创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时代,志愿精神有其时代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志愿精神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志愿精神的培育过程必然是公民对志愿精神所体现的价值理念的认同过程,是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评价、选择、实践的动态开发和深化过程,进而落实、推进和成型,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年龄阶段,处于社会责任和完整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志愿精神传承及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自然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经由价值认同环节来完成培育重任.价值认同的过程,是大学生塑造自身志愿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必由路径,也是改造思想、统一意识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进行不断内化,即从价值观层面去认知、评价、选择.
              探索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方法,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首先是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其核心方法是对志愿精神的宣教,在大学生思想上渗透,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尊重、实践中的荣誉体验,进而形成稳定的德性需求和志愿伦理规范的思想品德.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要了解怎样的公民行为体现了志愿精神,要明白志愿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及积极参与等态度,这些情感体验,是满足人们自身的“友爱、归属与尊重”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形成行动认同.只有通过认知、情感和深入行动三方面,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才能有效地内化成稳定的公益伦理.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价值的体现,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带动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做出有益的、积极的贡献.
              (1)下列关于“志愿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是体现民族精神风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B.志愿精神是美好、崇高的文化精神,体现的是无私助人的生命价值观,在推动社会前进、促进文明创造等方面作用重大.
              C.志愿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也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
              D.志愿精神可以培育,通过培育使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理念,并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方法的一项是    
              A.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在大学生中宣教志愿精神,在思想上渗透,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实践中有所获得,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
              C.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积极参与等情感体验,以满足自身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D.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形成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行动认同,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志愿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处于精英地位,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B.大学生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应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C.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不断内化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D.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带动了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文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
              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有时,它以高度刺激(嘶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
              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既然有如此“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就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受.多元文化的“交叉感染”,“轻”“重”音乐之间的鸿沟已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了.“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一面身兼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一面却在洛杉矶的夜总会里组织了一个爵士乐队.他说:“我唯一的原则是不论演员们做什么,只要他们不亵渎音乐就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将爵士乐融入交响乐之中,创作了轰动乐坛的《蓝色狂想曲》,使他成为“爵士阵营和正统音乐之间的一个纽带”.法国作曲家米约的创作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芭蕾舞曲《世界的创造》中只用了一个十七件乐器的爵士乐队;至于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干脆被称作“法国的--爵士的”,在他的《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维特勃斯克》和《交响颂歌》中,爵士乐几乎成了他的“母语”

              世界真奇妙,音乐有多好.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来听音乐吧!
              (摘自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不衰,闪烁异彩.
              B.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而震耳欲聋,时而低语回荡,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C.现代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这种说法如从其实验性与超前性而言,是可以的,它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D.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听音乐,就是要从古典、流行、现代音乐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音乐的美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这一点,得到了让•保尔很形象的解释.
              B.“穆扎克”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用户听了这些音乐,都收到了预期效果.
              C.摇滚乐与“情调音乐”风格迥异,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
              D.现代音乐“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要求我们应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
              朵来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斯洛所谓古典音乐能使人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与荀子所谓音乐“入人也深”的特征相契合.
              B.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失衡,最好是听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听听巴洛克时期的慢节奏音乐将大有益处,
              C.爵士乐在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中,几乎成了“母语”,说明爵士乐是其最擅长的表现手段.…
              D.普列文、格什温、米约与科普兰等音乐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不同音乐之间可以走向相互渗透与补充.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即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才能当明星,也用不着任何资格审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 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电视和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
              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
              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
              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3)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存在.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关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于是他的话变成:“艺术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艺术对象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关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爱囚斯坦认为,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不过,在平衡美学的追求与科学的探索时,我想,当年第谷对开普勒的忠告是非常值得记取的.
                在回顾已经过去的20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现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也许科学和艺术在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
                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荚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
              (1)下列有关“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
              B.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C.美和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有时是可以统一的
              D.经受住实验和时间考验的探索才是美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实表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怡人之美,便是悲怆之美
              B.重大科学成就和重大艺术成就的差异就在于前者不能给人们带来慰藉
              C.宇宙从混乱状态中诞生,也必将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
              D.人类未知的领域十分广阔,可以设想,人们的美学观也会得以继续发展
              (3)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B.物理学与美学的关系  C.探索与美的关系  D.真与美的关系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劳厄对于物理学中美的观念很有见地,这表明他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同样是很有见地的
              B.重大的艺术成就和重大的科学成就都值得人们去追求,因为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
              C.科学的发现往往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世间事物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D.第谷在平衡美学的追求和科学的探索方面的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并且对开普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0. 早在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化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合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子.
                  因为大脑中,神经系统中的信号表现为神经冲动的活动,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为验证这个假设,我和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 Kouichi Itoh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取出胎儿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在培养皿中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以不同形式剌激使之发放动作电位,然后检测时形成神经回路或者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总量,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需通过选择电生理刺激器上适宜的刺激频率就能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就像你选择特定的频率收听某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样简单.
              (1)下面不属于Donald Hebb提出的“简单法则”的一项是    
              A.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
              B.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C.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
              D.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
              (2)“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3)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
              B.神经元接收到信号后,多个突触同步激发,使神经元发放冲动,把信号传递给细胞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C.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其突触与其它神经元上的突触一起激发,从而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D.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4)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形成细胞回路,建立大脑神经元之间网络联系的重要条件.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形式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