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
              鹿
              上奏响一支老腔”?
              (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 2. 阅读下文,完成第问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    
              (2)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
              (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    
              (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6)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完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  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扁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
              答:    
              (2)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答:    
              (3)谈谈文中括号里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答: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答: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2)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    
              (4)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    
            •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来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灿烂.
              C.作者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转眼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  屋
                                                        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 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 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 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 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 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答:    
              (2)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答:    
              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答:    
              (3)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答:    
              (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2)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3)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
              “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诉说她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3)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 10.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之中,又使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