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②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③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④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⑤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⑥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⑦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⑧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⑨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⑩我点头。

                 ⑪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⑫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⑬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⑭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⑮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 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文章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 (4)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晏殊《破阵子》中有关邻女美好笑容的两句诗。
            • 2.

              酸菜

                                                 ◆二毛                                    

              我看见初恋的冬菜心/被一遍粉红所风干/厨者正加细嫩之词微腌/然后加糖、蜜月、醋、热吻、芥、带卤入依偎之中/当盛大的宴席醉云饱雨/青脆的酸菜开始解酒解腻

                                                                                                                                                                                          —题记

              ①在他乡几十年,最能让人想起的便是家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最让人日夜思念的往往是那一坛一坛的腌菜。

              ②每到冬天来临之时,我的家乡大西南边远山区的菜市上,总能看见用几只木桶装着的酸菜,黄亮黄亮的,飘着清酸之香。

              ③家乡的酸菜是由青菜(芥菜的一种)腌制而成,腌制方法与北方熟渍酸菜的方法有些类似,但不撒盐;与川西平原的泡制法就大不相同了。川西平原的做法是将青菜洗净晾干之后,直接进入泡菜坛子长时间(多为周年以上)泡制而成。家乡酸菜则是将青菜洗净,入沸水锅里汆水捞出,放进大木桶或木盆里,然后去加工豆腐的地方提一桶滚烫的膏水(用石膏点出的豆腐水),加入木桶里,每天加一次。在冬季一般只需五至七天便可发酵成熟烹制上桌了。

              ④中国做酸菜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周文王和孔子都是酸菜的爱好者。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菘咸菹(zū)法”,就是用白菜渍成酸菜较早的文字记载。诗人龚自珍曾把贫贱之酸菜与江南高贵的杨梅和笋拿来媲美写过一首诗:“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笔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其中“北方冬菘腌”就是北方的酸菜,说明酸菜的名气在清朝的时候就很大了。

              ⑤诗人袁枚的酸菜,是用浙江杭州、台州产的仿冬菜即卷心菜为原料做成的,其腌制发酵的方法与京冬菜、津冬菜、川冬菜基本相似,只是各自所加的调味料有所不同而已。清人童岳荐编撰《调鼎集》中收有一款酸菜:“冬菜心微腌,加糖、醋、芥末,带卤入坛中,微加酱油亦可。又用整白菜下滚水一焯,不可太熟取起,先用时收贮,有煮熟面汤,其味至酸,将焯菜装坛,面汤灌之,淹密为度,十日可用。若无面汤,以饭汤做酸亦可。又将白菜披开、切断,入滚水一焯,取起,即刻入坛,用焯菜之水灌下,随手将坛口封固,勿令泄气,次日可开用,菜既酸、脆,汁亦不浑。”显然,此款酸菜的做法发扬光大了袁老先生的做法,并且沿用至今。

              ⑥在家乡,酸菜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炝炒酸菜”,即把酸菜切成细末,然后用力挤干水汁,在净锅里炒干水分起锅待用。放少许菜油六成热时,放干辣椒节炸成偷油婆(地方语,蟑螂)背颜色,旋即放入酸菜快炒,出香味时,加盐、少许味精、葱起锅而成。那酸香、辣脆、爽口,舀一瓢盖在一大碗刚从甑子蒸出来的白米饭上,唏哩呼噜的猛扒几口,塞满口中咀嚼,快乐下咽,好吃得像卵形(地方语,好吃极了),纵使你有多少肥、多少腻和多少恨都统统给你一解而光。

              ⑦酸菜虽贫贱,但家乡的酸菜在当地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年夜饭上的最后一道一般都是解腻开胃的酸菜。还有在红白喜事的席面上,酸菜也为必上之菜。迄今为止,家乡农村的人家都还有在春节来临之前自己做酸菜的习惯,并常作为礼物相互登门赠送。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酸菜?

              (2) 

              第④中为了说明“中国做酸菜的历史”,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 

              题记与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都写了酸菜的腌制方法,但语言风格却不相同,谈谈两者的区别。

              (4) 

              第④段中划线的“传说”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5) 

              赏析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6) 

              美食让人思乡,美酒更引发人的思乡之情,但战功未建的将士却不能归乡,《渔家傲·秋思》中“                          ”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 3.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 《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致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 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         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 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故风筝”。

              ⑦“促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    、祭祀活动、     和       五个方面介绍了春          分的相关知识。

              (2) 祭祀是春分的重要活动,请根据文意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春分时节有                        等祭祀活动。

              (3) 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文化的探究。

              名称

              时间

              有关习俗(至少两种)

               

              相关古诗词句或谚语

               

              春 分

              3月20日或21日

                    ②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中秋节

                ①

              吃月饼、玩花灯

                       ③


              (4)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恰逢春季之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B.选文中介绍的春分习俗,大多蕴含着祈福的美好愿望。

                 C.人们之所以喜欢在春分玩竖蛋的游戏,就是因为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D.选文引用的谚语、俗语、诗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5) 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作答。 (6) 积累链接:人们喜欢用花、鸟这些事物来写春天,请你写出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写花、鸟来表达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的两句。
            • 4.

              文贵有“筋骨”

              ◆陈鲁民

              ①文贵有筋骨,有了筋骨,文章就立起来了,就有生命了。古今中外,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名文,无一例外都是靠筋骨支撑的。

              ②何谓“筋骨”?即作品中表现的深刻思想、非凡见地与胆识正气。

              ③(A)人需要筋骨,有筋骨可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无筋骨就是行尸走肉;文也需要筋骨,有筋骨可流传古今、启人心智,无筋骨则是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符号,写得再多也无意义。

              ④文之筋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一段精彩议论,如保尔在战友墓前的那段著名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的筋骨。筋骨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情节,一个立体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如《阿Q正传》里的那个瘌痢头阿桂,“精神胜利”的超级模特。筋骨还可以是一个闪光的思想,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所思所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筋骨,甚至可以是一句能传世的名言,譬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⑤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筋骨的人方能写出有筋骨的文字。范仲淹胸襟开阔、志向高远,每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流传千古的不朽文字。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鲁迅铁骨铮铮、嫉恶如仇,笔下文字也如匕首、似投枪,令众多魑魅魍魉现形,让那些“不是东西者流缩头”。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境界品自高。同理,文有筋骨气自雄。文章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有了存在的价值。(B)诗歌有了筋骨,就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史论有了筋骨,就有了“班马文章勘墨铅”;散文有了筋骨,就有了前后《赤壁赋》;小说有了筋骨,就有了中国小说四大名著。而且,有了筋骨,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美,古文可有古朴典雅之美,今文可有现代时髦之美。

              ⑦时下,各种文章铺天盖地,多如恒河之沙,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多数是平庸篇章,还有不少等而下之文章,既无思想性,也无艺术性,更无观赏性,形同文字垃圾。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己没“筋骨”,没思想高度,没境界担当,没胆识正气,亦没生活积累,指望他们写出有筋骨的作品,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时,不妨自问:本文有筋骨吗?                                    (选自《湖北日报》,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阅读第④段,概括出“文之筋骨”的四种表现形式。 (3) 请你仿照第⑤段划下划线的句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

              (4) 选文第⑦段可以删掉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任选一个划横线的句子(A)或(B),分析其作用。 (6) 积累链接:文贵有筋骨,人亦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抗金杀敌,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5.

              改变自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1)海燕无法决定天空的脸色,但是它却可以顺风而行,纵横驰骋,驾驭着自己的梦想;

                (2)树儿无法决定风的速度,它却可以借着风的手掌,纺织自己美丽的心情;

                (3)花儿无法决定天气的心情,却可以趁着春光明媚的那一刻,舒展自己的婀娜的身姿,吐露着动人的芳香;

                                                                                                     

                (4)我们无法决定别人的高度,却可以借别人的高度增加自己的长度。

                (5)如果生命是一种美丽,那么就请我们变一变颓废的脸,给眼睛融入希望的光彩,每一天都看到崭新的日出,崭新的世界。

                (6)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大海的“惊涛拍岸”,而鄙视小溪的“铿鸣金石”;我们不能因为爱恋天上的太阳,而忽略星辰的境界。

                (7)生活中,多有失意、彷徨、惆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一□不振。因为那不是外界的错,而是自己的心情在黑暗的角落里找不到希望的灯光;徘徊在迷失的渡口,找不到行驶的航线。

                (8)当你看到别人的窗户落满灰尘时,请先看看自己的心扉是否变得模糊不清。

                (9)一切从别人的角度看到的不足,都不益于改过自新;而稍微审视自己的心境,就可以让自己受益□浅。

                (10)在钱大昕的《弈喻》中谈到:“今之学者读古人之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文人之哉?”诚然,此言是不错的。改变自己就像“退一步(             )”一样,迎来的将是柳暗花明。

                (11)请改变自己吧,它可以使一朵鲜花变成一座花园,同样也可以使一汪死水变成碧波万倾的绿湖。请改变自己吧,改变自己芥蒂难容的心境吧,像“江河下百川”一样,将万物汇入你博大的胸怀。

                (12)当没有阳光的时候,你便是阳光,当没有快乐的时候,你便是快乐。依靠自己乐观的心境,摆动自己的桨,载起快乐的世界,向悠远的仙境飘去。世界所以美好,那是因为大地开满了花朵;春天所以美好,那是因为改变自己的缘故。

              (1) 请根据(1)、(2)、(3)的内容与写法在横线上再补写一句:

                                                                               

              (2) 请将(10)段中俗语的后半句补充完整:退一步                 (3) 文章第(12)段有两个语句颠倒了位置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请指出来:

                                                                                     

              (4) 本文语言生动而富有哲理,请摘录一句作点评。

              句子:                                                                                 

              点评:                                                                                 

              (5)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是“改变自己”好,还是“改变世界”好?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 6.

              马头琴的黄昏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有删改)

              (1) 全文围绕着“我”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作者思路。 (2) 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此的观点。 (6) 积累链接:同是乐器声,马头琴带来的是新的生命感悟,而有的喇叭声却让人听了发愁害怕。请写出《朝天子咏喇叭》中表现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痛苦和不幸的句子是:                                                             
            • 7.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至,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1)______。中年读书,如(2)______。老年读书,如(3)______。”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1)______,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2)______,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3)______,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由“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琦君擅长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品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3) 第③至⑥段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时的两个非常隐蔽的场所,请你找出来。 (4)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的经历。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切身体会。 (5) 请你根据张心斋关于三种读书境界的理解,将下列三个四字词分别填在第⑦段的(1)(2)(3)处。(只填序号)

              A.庭中赏月       B.台上望月    C.隙中窥月

              (6)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中说“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刘禹锡曾在仕途中不顺,即使身居陋室,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以“_________,_________”明志。(请你写出这句话,8个字)
            • 8. 闲悟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yù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piān,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两个汉字。 

              yù寒(   )    浮想联piān(   )

              (2)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4) 文中第③段写道“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此处的“契合”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 结合上下文,请在第④段划横线处在续写一个句子。  (6)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7) 梧桐面对外界打击从容不迫,莲花同样正直高洁,请你写出《爱莲说》中表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
            • 9.

              春 光 美

              文/周海亮

                 ⑴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⑵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⑶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⑷“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⑸“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⑹“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⑺“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⑻“难道不是吗?”

                ⑼“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办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⑽“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⑾“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⑿“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⒀“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⒁“您是说,用爱吗?”

                ⒂“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⒃“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⒄“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⒅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

                ⒇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1) 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包含几层含义? (2) 请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的含义。

               (1)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

                (2)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3) 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4) 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5) 文中的老奶奶巧妙地借            ,用爱唤醒了女孩黯淡的灵魂,给予她光明、希望、快乐。这让你联想到哪一位著名女作家和她的老师之间的故事?请写出她的名字和这个故事的出处(书名)。 (6) 文章的第①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公园里的盎然春意,刘禹锡却在诗中极言秋天的美景胜过春天,全诗末尾直接道出的证据是哪两句?
            • 10.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 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 乞巧的活动形式很多,文章主要介绍了乞巧的哪几种活动形式? (2) 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3) 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4) 辨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3分)

              (1)《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5) 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    顺序说明的。 (6) 【积累链接】“乞巧”实际是一种游戏,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对心灵手巧的追求。晏殊的《破阵子》中也写到了一种“斗百草”的游戏,请写出相关的三句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