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爱岂止八十里
                  小时候,我家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母亲买给在大同煤校上学的舅舅的.买的时候就是旧的,他骑了几年就更破旧了.后来,舅舅毕业分配到外地,母亲就把车子寄放到村上庙里老和尚住的后大殿.
                  初中毕业后的那个假期,我接到省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一中离我家十里地,又没有公共汽车.我很想买辆新的自行车,母亲却说:“让老师父把大殿的车子取出来,擦洗擦洗骑去吧.”我自然嫌弃.
                  父亲说:“锈了修不好,闸不灵,娃娃出了事儿咋办?挣钱为啥?不就是为了给俺娃花?爹给俺娃买辆新的.”
                  那时车子是紧俏商品,没个关系不好买.他托了好几个人都没能买到,只好趁去怀仁打工时给我买.一次来信,说买到了,是一辆绿色的飞鸽车,加重的,还说等有了顺路车就给我捎回来.我心想,哪会一下子就有顺路车?就写信对父亲说:“怀仁每天都有回家的火车,托运回来多方便.”我还催他说,学校就要开学了,可我还不会骑,我总得提前学会才行,学会也还得再练练,练得很熟才行.实际上,那时的我早就会骑,骑得还挺溜.
                  父亲倒是把车子给弄回来了.可他不是给托运回来的,他是一步一步地推着,推了八十多里推回来的.
              那天半夜,我正睡得香,听母亲说:“好像有人叫咱们.”她拉开灯,听听,确实有人在敲门.母亲说半夜三更的会是谁,穿好衣服就去开门,我也跟在后面.
                  天啊,是父亲!
                  他正扶着一辆自行车,站在那里,身子摇晃,好像要倒了.我和母亲急忙把他搀进屋,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我赶紧去扶他起来,他不让动,摆着手说:“缓缓,让爹缓缓.”又伸手说:“给爹倒口水.”我拿起暖水瓶,他摆手说:“冷水.拿瓢.”我从缸里舀出多半瓢水递给他.
                  这时我发现,他的灰衬衣上全是土,他的裤腿挽着,全是泥.
                  他喝光了瓢里的水,接着说为了抄近路,他蹚着水过的十里河,可过河的时候把脚给崴了,一拐一拐地又走了十里路,拐回了家.
                  这不会骑车的人,推车子会更费事,走个三五里也还好说,可八十里走下来真是不敢想的事.他从一大早就开始走,整整走了十八九个小时,最后这十里路,还是拐着瘸腿.而那一年,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他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我站在那里陪着他.
                  我看着他,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汗水把脸上的土灰淌得一道道的,顺着皱纹的方向密密地织着,连他的眼角嘴角都是泥,嘴角好像还有血.我不禁暗暗地叹气,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缓了好大一阵子,父亲才让我扶起他.母亲去做饭,我伺候着他洗了脸,换了衣裳.我给他脚盆里添上暖瓶的水,他靠着炕厢坐在板凳上烫脚.
                  我问他为啥不托运,他说他到怀仁火车站打听了,托运得半个月以后才到,“我怕误了俺娃学车.多学半个月跟少学半个月,那就是不一样.”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流下.
                  父亲一看,赶紧说:“过河时把车子弄泥了,俺娃出院把它擦擦.”
                  当我擦完车子进屋时,母亲做好了饭,而父亲,脚泡在水盆里,坐着小板凳,身子靠着炕厢,就那么睡着了?
              (1)概括写出父亲推车回家后累得筋疲力尽的表现. 
              (2)读选文第7段,说说“我”当时的心情,并分析原因.
              (3)选文第13段对父亲的外貌进行描写,有什么用意?
              (4)结合选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听了,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落下.
              (5)请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以“那八十里的路啊”为开头,给本文补写一个结尾.40字左右.(3分)那八十里的路啊,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篇交代母亲给舅舅买自行车却舍不得给“我”买的情节,与父亲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爱舅舅甚于爱“我”.
              B.选文第5段在行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蕴含了“我”内心的复杂情感.
              C.选文第8段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洁,说明他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
              D.选文第16段中,父亲让“我”去将脏了的自行车擦干净,是因为他理解“我”对自行车的珍爱,也和“我”一样喜欢这辆车.
            •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B.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达方式有抒情和描写)
              C.《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本文主要抒发了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D.《穷人》的作者是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注】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③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④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3)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 5.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却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
              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000至20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⑨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一把不同凡响的好剑,在时代的风浪中所向披靡,收获精彩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桑林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3)读第③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
              (4)在第⑥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5)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 6.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异乡屋檐下,有我那打工的老父
                                                阿贵
                ①如今,64岁的他仍在异乡做着民工.
                ②儿时,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就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来鼓励我.没想到,父亲在天命之年后,不到十年间,却几乎遭遇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伤痛.面对人生噩运,父亲日渐佝偻的身躯里,却包裹着一颗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心.
                ③2000年6月,新婚不久的我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34岁的大哥患上了绝症,且是晚期.
                ④我马上联系医院,因是癌症晚期,医生说,即使手术后,大哥的生命也只能延续一年.
                ⑤那段时间,父亲日夜守护在大哥床边,取药喂饭,端屎端尿,我多次去医院时,父亲都俯在大哥的床边睡着了,皓首白发,让我酸楚得直想落泪.
                ⑥一年后,大哥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哭天抢地的妻子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父亲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每天,他都默默地下田劳作,日夜操劳.

                ⑦2001年12月的一天,父亲从老家再次拨通了我的手机,说:“你母亲患上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
                ⑧一时,我想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安慰父亲,父子在电话里静默了许久,默默地挂了电话.
                ⑨我火速赶回老家,张罗着在县人民医院为母亲进行了手术.医生仍残酷地重复着大哥手术后的那句话:“回家好好静养吧,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⑩母亲回家后,父亲除了下田干活外,都在母亲床前.母亲与父亲同年同月出生,身世凄苦,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未能享一天清福,却又罹患绝症,怎不让父亲痛断肝肠!
              ⑪一年后,59岁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苦旅.痛失长子,又送走了发妻,父亲苍老、憔悴得让人心疼.家里欠下上万元的债务.父亲没有时间悲伤,
              .然而,不幸又一次袭来.2006年9月的一天,在县第一高中读书的大哥的儿子突然瘫倒.侄子患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如不及时诊治,后半生将面临瘫痪的命运.
              饱经苦难的老父已没有一滴眼泪了
              ⑬由于无钱医治,侄子被接回了家,心智尚未成熟的他遭此重创,心灰意冷,天天对着房顶发呆,不发一言.父亲安慰他:“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们一起想办法,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争取!”
              ⑭父亲每天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县里乡里四处求助.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侄子及父亲遭遇到的坎坷命运后,一家医院伸出了援手.
              ⑮为了偿还债务,父亲在农忙过后,外出打工.6年来,父亲到杭州修过高速公路,到天津大沽港挖过下水道,到河南安阳修过桥,到北京四环道上栽过花草.父亲的打工生涯注定比别人多了些艰辛.他在浙江修高速公路时,因为年龄太大,被施工方无情清退.在天津大沽挖下水道时,他和年轻小伙子干着一样的活儿,每天收工后累得躺在工棚里就不愿意起来.
              ⑯去年8月,我服务了近10年的单位,找借口把我和一些老员工给清退了.为了给自己讨个公道,我选择了走司法程序.“孩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父亲这句说了一辈子的话,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触动: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尚能积极面对命运带来的伤痛,我人生中的这点小波折,又算得了什么?
              ⑰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父亲平生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年三十中午,父亲喝了二两白酒后,乘着微醺的醉意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孩子,别担心我,超市里啥都能买到,城里过年比咱家热闹.前几天,我把攒的两千块钱寄回了家,把你娘当年生病时的欠款还上了.人活这一辈子,沟沟坎坎谁都免不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⑱我每次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那些游走在城市边缘的打工人群,尤其是像我父亲年龄一样大的老人,总要多看他们几眼.因为在异乡的屋檐下,也有我打工的老父啊!
                                                                                   (选自《意林》)
              (1)请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全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含义.
              (3)联系全文,赏析文中加点句子.
              ①可在他刚强的外表之下,谁能读懂他一颗破碎的心呢!
              ②整日泡在田里苦扒苦做,他的背佝偻得像个问号.
              (4)“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6)作者在文中刻画父亲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说说生括中你的父亲在你遭遇困境时给你怎样的鼓励.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 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 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竞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 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冀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5)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2)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 9. 阅读《好好活着就是爱》一文,完成问题.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
              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 10.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0/40

            进入组卷